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暠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胡惟庸被...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方国珍 方国珍,中国元末割据浙东的武装首领。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方国珍受元招降。士诚降元,国珍罢兵,据有庆元、温、台等地。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遣使招降方国珍。次年,方国珍降,张士诚朱元璋授其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并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九月,朱元璋出兵攻方国珍。
张士诚 张士诚,中国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十四年正月,据高邮,称诚王,建国大周,改元天祐。由于临阵易将,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大获全胜。后张士诚渡江南下,与朱元璋开战,陈友谅张士诚败,投降元廷,封为太尉。二十三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不再输粮至大都。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灭陈友谅汉政权后,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陈友谅 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勇认为,传统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故意歪曲丑化陈友谅形象的现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这些直接导致了后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
察罕帖木儿 随着察罕帖木儿不断挫败红巾军,其官职和地位逐渐上升,由汝宁府达鲁花赤升至兵部尚书,后历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行枢密院事,中书省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察罕帖木儿攻克汴梁后,军纪严明,城中居民生活不受影响,不久河南全境平定。察罕帖木儿遂派使者前往招降。
脱脱 脱脱,中国元代大臣。时伯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专权恣横,为顺帝所忌,脱脱恐受累,与顺帝近臣密谋除伯颜。六年,乘伯颜猎于柳林之机,受命将他逐出京师。至正元年,任中书右丞相。九年,复为中书右丞相。十二年,率兵剿红巾军,以镇压起义之功封太师。十四年,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伐高邮张士诚起义军。高邮未下,顺帝忌脱脱权力过重,就军中削其官爵。后流徙云南,被毒死。
王文统 金亡前后,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提拔王文统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王文统因与李璮的关系受到牵连,以同谋罪被处死。
刘秉忠 刘秉忠,中国元代前期政治家。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17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八思巴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新城。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
史天泽 史天泽,中国元初丞相。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任天泽为河南等路宣抚使,不久又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次年五月,出任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决心大举进攻江南,镇海诏以天泽和伯颜领大军从襄阳水陆并进。天泽至郢州患病,回到真定,不久去世。史天泽及其家族是蒙古时期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他也是元代唯一的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汉族地主。
耶律楚材 1218年,成吉思汗召耶律楚材至漠北,次年同行西征。耶律楚材追随成吉思汗多年,被当作书记官和占卜星相家使用,虽为亲近,但未能施展其才。速不台耶律楚材通过在中原设立10路课税所,每年为蒙古政权征收到大量财赋。在窝阔台晚年及去世之后,皇后乃马真氏宠信奥都剌合蛮等,耶律楚材渐被排挤。耶律楚材的著作有诗文集《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