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 然而,历史上真的就出现这样一位绝无仅有的佛门祖师,他,就是唐朝悟真寺光明和尚——善导大师。隋唐净影慧远大师的高徒净业来此开山建寺,正式命名为“悟真寺”。善导大师的到来,可说汇诸宗于净土,把悟真寺彻底转变成了名传千古的净土宗祖庭。一日,屠户忽然气势汹汹地提刀闯到寺院,找到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自净其意方是道 自净其意方是道>今天晚上,是云台山万善寺大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的第一晚上,因为这个晚上呢,全国各地来的居士比较多,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个开示。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讲的开示的内容是:自净其意方是道。这四句话,恐怕大家都知道,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要建立这个意识状态基础,我们首先要懂得佛教的道理在讲什么?
中晚唐的士大夫与净土宗--以柳宗元、白居易为例 诚然,禅宗乃中国佛教之一大特色,宋以后之士大夫每每以通“禅”为雅,是不争的事实。东土学者,罗什之徒首称兴盛,故次以三论宗。又,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武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于一时。有唐一代,净土之教不仅深入于民间,且染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晚唐的文坛大家柳宗元和诗坛巨擘白居易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二]下面转说白居易。
净土法门大意 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故惟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放生(修福),念佛(修慧)是一体 放生(修福),念佛(修慧)是一体。众生都是佛的业力,佛大自在了,只有众生这么点心病了。众生如果肯放生,那是自性众生誓愿放,那太好了,业力自己消除了。我们自己就是佛,别人在放生,也是在清除我们的共业。业力越小,我们众生(佛)的光就越强。这个时候多念佛,调适一下。这说明佛不反对我们想佛光,净土宗允许适当着相,因为这个时代讲一点不着相根本是高谈阔论了。无住生心也没人能做到,通过念佛可以接近这个境界。
普及佛门知识:北传佛教 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人中国、...、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尔传人...、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是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北传佛教传入中亚,中亚是指印度西北、里海以东直至中国新疆的广大地区,通常称西域三十六国。北传佛教传入日本,佛教正式传入日本始于公元538年...百济王向钦明天皇献佛像经论。
禅定就是定力 禅定就是定力禅宗和净土宗是佛教的两大支,两者的根本主张背道而驰。禅宗主张顿悟自力成佛,而净土宗则主张通过宗教仪式他力成佛。是夜无果仍坐禅养息。禅思禅悟定力是意念集中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因修禅定而产生的意念力。
高僧预知时至留下一句话后往生 七天内头发由白变黑 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后,专门到红螺山资福寺去参学,入念佛堂念佛,在那里住了三年,号称“继庐行者”。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的,在大家助念声中,临往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称一声佛名,见一分相好。”彻悟大师往生的时候异香满室,停留了七天,头发都由白发变成黑发。三七日荼毗的时候,出现一百多颗舍利。这是略说彻悟大师一生的行业。
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 唐朝贞元初年,大师到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顺光探寻,是净宗二祖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瞻仰之间,忽然看见善导大师的遗像化成佛身,上升空中对少康大师说:“你依照我的教导,广度有情,他日功成之时,必生净土。”听了这话,少康大师似乎有所证悟。贞元10年,大师在乌龙山修筑三级高坛,建立净土道场。
释印光简介 释印光简介 释印光(公元1861——1940年),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生于清咸丰年间的中国陕西省郃阳县。为近代专弘净土宗的佛教高僧,一生提倡「持名念佛」的简易修行法门,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民国二十九年冬,于严岩寺念佛作化,世寿八十,故又被敬称为灵严大师。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