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会:《法华经》记载的善知识 21位大阿罗汉 《法华经》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说有三。《法华经》对佛教有着无尽的贡献,那是经中之王度生无量的魅力。《法华经》中第一卷《序品第一中》“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这里是指大众所熟悉尊重的善知识。21位大阿罗汉:1、阿若憍陈如:他是佛最先度的五比丘之一。佛的大慈大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摩诃迦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
机锋无限:选官还是选佛?出家名额很难得 在古代,出家人是很难得的,不管在哪个朝代,出家名额都很难得。而在柏林寺曾有一块碑,那块碑,就是记载某个出家人取得得度名额的事情。马祖道一禅师云:“与你剃头即得,若是大事因缘即不得。”
佛陀故事会:赖吒和罗以死求出家 述证阿罗汉 不用说,赖吒和罗要想取得父母的同意,那是很不可能的事。不久,赖吒和罗已是佛陀座下的出家弟子,佛陀亲自度了他,给了他的架裟,也授了他的沙门经戒,并使诸大罗汉弟子,按日代佛教授赖吒和罗,教他怎样持戒、怎样修定。
佛陀故事会:已婚妇——出家调化丈夫,同证阿罗汉果 结婚后没几天,新娘便离家出走,跑到尼众经堂,剃度受了比丘尼戒。这时,比丘尼才下来,她丈夫对她恭敬顶礼,请求传法。得果后,他也想出家,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成为比丘。他精勤修持,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具足种种神通及神变,天人们齐声赞叹他的功德。于是,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使那位比丘尼先结婚、再出家,并获证阿罗汉果呢?请世尊为我们宣说。”
佛陀故事会:集聚母——雄辩获胜 合家证果 :“天地之中”建筑群申遗成功少林寺票价暂不涨:杨曾文: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集聚母——雄辩获胜合家证果:学诚法师:苦乐人生第八讲:历经沧桑:陈泽军眼中的戒台寺:探寻中国佛教祖庭之旅:我国佛教发源地洛阳白马寺:阿Sa:信因果不怕老:把感情放哪里人生才能获得幸福?
佛陀故事会:两位老人——前世愿力 七岁证果 他俩将自己的财产上供下施后于迦叶佛前出家。因佛陀规定新出家的人必须承侍先出家的上座之故,二位老人已是年逾古稀但仍必须做很多事情。众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的二位老人即这两个孩子,因他们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七岁时得我特殊开许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佛陀故事会:阿难与迦叶——佛临入灭 授记未来 迦叶阿难尔时,阿难出家学八万四千法门竟。如此授记毕,二尊者在人天中受到极大恭敬。佛陀复告众比丘:“在我涅槃后,迦叶乃我教法传人,阿难乃多闻第一。”佛陀嘱咐迦叶、阿难两位尊者后,两位尊者在佛前恭敬顶礼合掌承命曰:“依教奉行。”佛复告迦叶尊者:“你把未入圣位的凡夫僧众带到外面出游,以免我趣入涅槃时出现僧众不合。”
极贤一家:修塔起信 全家证果 时净饭王喜添悉达多太子,婆罗门相士预言:太子若在家将成为金轮王,若出家将证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极贤大臣虑及自己年近古稀,无子继承财产,死后家产将会收归国库,无甚意义,应趁机供养佛陀,故发心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自己亲手以各种甘美饮食供佛及僧。佛陀把贤者带回经堂剃度授戒传法,贤者精进修持,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他父母用家产作广大布施后双双出家并精进修持,都获证了罗汉果。
調達出家緣記 當時斛飯王之子調達對同行者說:「我們是王室之子弟,如今棄捨世間榮華富貴,欲出家修行,應當穿戴世間最殊妙之華服及寶飾,並且騎乘價值萬金的象馬車乘前往。」啟程之日,王子們個個莊嚴無比,道路兩旁擠滿了觀看送行的人潮。其中,調達,亦名提婆達多、提婆達兜,意為「天熱」,因其出生時,人天之心皆忽然感到驚熱,因此為名。
牧牛人見佛相好出家 牧牛人儘管熟知婆羅門經典,可是卻從未聽聞過佛法。牧牛之人,少見無聞,終日但知放牛牧牛,見佛相好尚且能頓發善心,歡喜出家修行;吾人有幸得以聽聞到佛法,更當把握有限生命,發起勝心,求無上道,才不致浪擲光陰,空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