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北魏时期洛阳开凿多处石窟 水泉石窟雕刻佛传故事

石窟为中型石窟群,现存佛龛7座,造像177尊。神游洞是万佛山石窟艺术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鸿庆寺石窟现存5窟,共有佛龛46个,大小造像120余尊,浮雕佛传故事4幅。巩县石窟与龙门石窟明显不同的是除第5窟外,其余4窟均有中心柱。

崔浩逝世

450年7月5日,北魏太武帝族诛崔浩逝世。>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大安法师:灭佛的惨报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都在护持佛法,但也有一些帝王灭佛。是他最先发起,劝魏太武毁佛法、灭僧人。但他却不信佛,而他的妻子郭氏却是信佛的。崔浩的家族无论老少,也都被斩头了。那么魏太武,他也遭报应了。魏太武帝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也就在灭佛的六年以后,被宦官所...。这些都是灭佛之后,很快他的国家或者亡了,或者自己很快死了。这些例子——三武一宗的灭佛,他的因果报应非常非常大。

武僧张猛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

佛典故事——大德故事武僧张猛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号令全国灭佛的行为,至公元490年孝文帝任皇帝,长达23年时间,佛教信徒们都四处躲闪,不寒而栗。当年北魏孝文帝在他的陪都安阳居住8年。张猛推辞不受,只求孝文帝在此创建寺院。从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

鲜卑

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其中一支迁驻于大兴安岭南段的“鲜卑山”,以山名命族,称鲜卑;另一支远遁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称为“拓跋鲜卑”。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当时,鲜卑与匈奴、乌桓侵犯汉的北部边塞。鲜卑统治集团政治上虽然分裂为几部分,但其与汉族加强联系,并接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的趋势并未中止,而且仍在不断扩大。

北魏

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前期的统治仍带浓厚的奴隶制色彩,民族压迫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激起各族反抗。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中国佛教著作。全书主要记述北魏京城洛阳佛寺的兴衰沿革,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卷。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行记》提供了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通过其中寺庙的兴衰详尽反映出6世纪初洛阳以至北方佛教的变化,颜氏家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

魏书

《刑罚志》记载北魏政权司法制度,对于北魏各族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做了如实报导,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魏书》的各族人民起义达一百三十余次之多。《魏书》历来为人所诟病处在于其矫饰之过,但作为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原书在北宋初年已经不全,后人据魏澹《魏书》、张太素《后魏书》及《高氏小史》、《北史》等书补成今本。

柔然

茹茹可能是柔然本族所用汉字名称,还有蠕蠕、蝚蠕、芮芮等他称。羯柔然与北燕、后秦和亲,通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宋、齐、梁通好,而常在秋高马肥时掠取北魏的粮食和物资,成为其严重威胁。二年)太武帝主动出击,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30余万落投降,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6世纪初柔然内讧,一度两可汗并立。北魏分裂后东西魏都尽力拉拢柔然,柔然也趁机不断南攻。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杂徭

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不仅各州各县的服役项目不尽相同,一州一县每年也不尽相同,均由地方随事支配。大致如修筑城池,维修河道、堤堰、驿路、廨舍等应是较普遍的杂徭征发。杂徭也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39天,超过的便折免其他赋役。杂徭无纳课代役的明文规定,但安史之乱后也有纳课的迹象。租庸调建中元年颁布两税法,明令租庸、杂徭悉省,但事实上征发徭役从未停止。宣宗时杂徭已是泛称,色役、差科均可称为杂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