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

印光大师生西事实

印光大师,佛门尊宿,净宗导师,乘愿再来,现身度世,应迹陕西,俗姓赵氏,少安儒业,身列茂才,至年二十一岁,由儒入释,出家于终南山莲华洞,受具足戒,圣量法讳也。圆瑛与大师之因缘,初钦其名,继读其书,慕其学问,及与道德。孰意大师,竟于本月初四卯时,念佛声中,含笑坐脱生西矣!

印光(净土宗师 常惭愧僧)

法师是由儒而入佛的;他别号“常惭愧僧”。法师既自名常惭愧僧,身体力行潜修佛道,直指本心。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宗,他之于净土宗在全国的勃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法师大量印行《安士全书》、《印光法师文钞》以及净土经论近百种,宣传净土,上海皈依他的人日益增多,净土宗从此在上海兴盛起来。1922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提倡净土的念佛法门。

印光大师讲故事(1)

道丕法师的德行感动一时,后来应皇帝诏请,讲经说法,赢得世人的尊重。其事迹见于《宋高僧传》。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各地朝山的禅和,交头接耳谈论玉琳国师,说这种僧人,不但不通佛理,甚至还不如世间圣贤人。印光大师查阅玉琳国师年谱,发现那些流言毫无根据;倒是年谱记载的,谣传者一句也没听过。

印光大师讲故事(3)

罗梓生笃信佛法,厌离世俗,中年丧偶,对于红尘更是心如寒灰。他屏绝荤腥,专修净业,两个儿子与同修们组织福州佛化社,罗梓生大力提倡赞成。罗梓生嘱咐家人,自己临终时不可急着擦身换衣哭泣;丧事期间无论祭祀待客,一概不能用荤菜酒肉;入殓的衣服只要素布,不可用绸缎。他们喝下去后,顿时如梦初醒,往事历历在目,赵环没想到原来自己正是那个害人的弟弟,一下子呆若木鸡。此事记载于《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讲故事(16)

>为了安慰母亲,仲夏的一个早晨,天下着雨,我从上海冒雨往苏州穿心街报国寺,带着许多迷惘,怀着矛盾的心情,想向这位当代的大德高僧印光老法师,问个究竟。>回到上海,一进家门我就大声说:“妈妈,我在苏州皈依印光老法师了!”>从此,母亲在各法会道场常对道友们说:“我的大儿子也皈依印光老法师了,大媳妇也要皈依了。”>母亲往生后,我想去苏州拜谒恩师,妻子和我的朋友乔大经也想皈依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初出家的风波

印光法师来到南五台山出家不满三个月,大哥就找来,一顿训斥,要求他先回家辞别母亲,才能考虑出家。一次,亲戚家有喜事,大哥带上大师一起去祝贺,席间大师故意放开肚皮,大吃猪肉,大哥一见,喜出望外,以为弟弟不再想出家了,对他的防范日渐松弛。大师此番离家,终身没有还乡。大师出家后,直到老年,仍然亲自洒水扫院子,并有一定的规矩。大师告诉别人,这是大哥教他的,虽然不能不出家,可大师对大哥的教导始终不忘。

茗山参谒印光大师

一日闲谈中,听茗山法师弟子、焦山定慧寺觉空法师谈起一则“茗山法师参谒印光大师”的公案,他是听师兄觉俊法师说的,是茗山法师亲口所言。在离开焦山欲往武昌前,他诣苏州参谒果熟香飘、清誉远播的印光大师。

印祖故事: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23)

杨仁山居士长印光大师24岁,杨居士于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往生,弘法活动在清末。但两位大师有过直接交往,这就是印光大师1905年亲自到金陵(南京)拜访了杨仁山居士并参观金陵刻经处,请得很多净土经书。[1]>光绪三十一年,印光大师为了雍正皇帝御制《拣魔辨异录》能够入藏流通等事,专程到南京杨公馆拜访杨仁山居士。

印祖故事:大醒拜访请开示,唯示念佛最要紧(60)

>大醒法师请求大师开示,作为一个青年僧,因为参学不合自己所需要,打算闭关自修,以阅读藏经为主,以朝暮二时念佛加持为辅,可不可以。大师赞成大醒法师闭关自修,但认为阅读藏经不需要,还是以念佛为最要紧,因为一个修道的佛教徒不以求生西方为信愿,则简直是自寻苦恼,喜堕三涂,是很糊涂的。临别之际,他扯住大醒法师的手亲亲切切地再四嘱咐他要念佛,要好好的用功。大醒法师与文涛法师一同去参拜。

印祖故事:具足信义念慈恩,了然德森蒙摄受(55)

同坛受具的,还有以后数十年同参道侣了然法师。但四期印出寄到之后,德森法师和了然法师因为环境所迫,必须离开百丈,以免烦恼。《峨眉山志》还没有修订完的时候,印光大师眼睛受伤,就委托德森法师完成剩下的工作。而《九华山志》则主要由德森法师亲自修订。大师由于年事已高,委托德森法师承办。并令德森法师住上海太平寺校对各书。>印光大师圆寂后,德森法师受信众推重,继续主持弘化社流通佛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