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

是何因缘,男婴竟身着须曼花衣出世?

相师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为男婴取名为“须曼那”。更不可思议的是,身上的须曼花衣也随着他的身形成长而变化,始终合身。长者夫妇知道须曼那身上能有这件庄严的须曼花衣,一定有其特殊因缘,便让须曼那前往给孤独园出家修行,并依阿那律尊者学习坐禅等法门。

佛教故事:赞佛偈的因缘 赞佛偈的歌词

当时,释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众生,又名为‘菩萨’;与他同时的还有弥勒菩萨。弗沙佛决定先助释迦牟尼菩萨一臂之力,因为一人的心容易度化,若是众人之心,便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转变。释迦牟尼菩萨在人寿平均八十岁的世间示现成佛,智慧高远无有出其右者,皆因过去种下‘一偈赞佛’的胜缘;其七日七夜中虽无他偈,功德却胜多偈,贵在心思纯一不杂,不在多言。

待因缘成熟,自然不起烦恼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省思: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修行要在因上努力,而非果上强求。只要身口意三业符合正因,精勤不懈地用功,必有明心见性、水到渠成之日。

佛始起慈心因缘

佛始起慈心因缘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比丘们深得法益,身心自在清凉。佛陀见到比丘们,即以慈悲的口吻慰问大众:「这三个月来的生活起居,是否有所匮乏?身心是否安乐?」佛陀的侍者阿难,在一旁见到佛陀如此慈愍地关心大众,深为佛陀的广大悲心所感动。

佛说法度二王出家缘

佛说法度二王出家缘佛陀时代,有两位国王彼此不和,经常发动军队,互相袭击,危害百姓甚深。佛陀听了,即答应波斯匿王的请求。开战后,忽有一国兵力不敌,心生怯弱,于是撤退至佛陀所在的地方。国王听了之后有所领悟,心开意解,便决定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另一位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心中大患已经去除,甚是欢喜,于是也前往精舍,顶礼佛陀,听经闻法。

以何因缘,王子王女婚前同证圣果?

城里有位萨迦国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二王因一些争议而起兵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梵施国王暗自高兴:这是个很好的机缘,双方对阵时各得子女,将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停战合亲。梵施国王立即选定良辰吉日,通知众人参加王子的婚礼仪式。当天,王子身著最上好的服饰,王女也是身著妙衣霓裳,被接到鹿野苑。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王子王女皆生于高贵王家?以何因缘二人于佛生欢喜心一并出家,同证圣果?”

执意独修的弥醯尊者

世尊成道后未久,弥醯尊者作为侍者,悉心照料着佛陀的饮食起居。有一天一大早,弥醯就外出乞食。弥醯听后大喜过望!未过多久,弥醯便对眼前的美景失去了兴趣——单调的独修生活,距离他的美好理想,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久,一脸愧疚的弥醯尊者,再一次长跪在佛陀的座前……面对一脸憔悴的弥醯比丘,佛陀和大众比丘皆以软语加以慰勉。

什么在画——独山和尚出家的因缘

什么在画——独山和尚出家的因缘京都相国寺有一位字画兼长的著名住持叫独山和尚的弟子学习绘画,想成为画家。画了半天,连什么在画都说不清楚,没意义。"今天有个怪和尚,问'后生什么在画?究竟是什么在画呢?"一来二去,为了弄清什么在画,他终于丢下绘画入了佛门,在天龙寺坐禅十年。一次,他陪同峨山和尚访问东京的一户人家,壁龛上挂着漂亮的挂轴。"峨山和尚厉声申斥。这句话很见峨山和尚其人,意味深长。

打开命运的薄藉

打开命运的薄藉见到道寅法师,我终于相信有人为了一句话、一个诺言、一个愿力履行一个平常很难会去实现的事情——出家。生命的展现一定有它特殊的意义。道寅法师也在这场命运的范畴里打开自己命运的薄藉。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拈花智慧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我们现今的人们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极度的身心分裂中,我们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去拼命努力、拼命赚钱,在各种压力之下错过了生命中美好的风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渐渐的开始为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苦闷叹息,渐渐的,反而忘却了拼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幸福快乐。我们还怎么轻松得起来呢?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