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由孔子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明白何谓因材施教

因为颜回天资聪慧,所以孔子对他的教育也是不同的,两人在一起大多都是聊一些高深的东西。有时候孔子对着一帮学生提问时,也只有颜回能够对答如流。孔子与自己的学生,就是这样,情同父子,他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施教...,他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长处,然后激发他们的潜能,他可以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把因材施教应用最广泛的人。

中外文化的差异是让欧美国家肆无忌惮的原因,别忘了孔子腰间的剑

孔孟之道,让我们国人变的彬彬有礼,甚至于到后来,人们开始怀疑,孔孟之道,是让国人变的懦弱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我就要反驳一下了,孔孟之道这样做说大了点是为了让人们和平相处,但是大家翻一番有关孔孟的书籍,你会发现,孔子和孟子教书的时候,腰间一直扣挎着宝剑,你应该想想,这二位圣人腰间夸着剑是干什么呢?孔子腰间的佩剑是干嘛的?

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是如何从政治行为变成道德约束的?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这是《礼记·玉藻》里的一句话。这本书成书于西汉,但是内容记述的却是先秦的礼仪规范。「”君子”一词指的什么?你可能想到的是《诗经·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尊称。但在先秦时「”君子”多指的是君王之子,或是贵族,强调的是政治地位。直到后来「”君子”一词才具有了品格,多指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样的思想传播,离不

圣贤|夫子门前规矩多,一块石碑,竟然能让文武百官驻轿下马

孔庙门前的下马碑作为尊师尊孔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文庙门前的下马碑。下马碑的设立,起于金代。明昌二年,金章宗下诏,敕令在文庙(即孔庙)的门前设置下马碑,碑文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是这一制度的初创者。至明代成化十八年,明宪宗颁布诏令,要求各地在文庙正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立下马碑,规定所有文武官员,在经过两通下马碑之间,必须下轿下马步行通过,随行的仪仗也要偃旗息鼓,以表示对孔子的崇敬。

什么是君子?君子不器,保持谦虚才是常态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李广宇解读:子贡的名是赐,子贡叫端木赐,子贡这个人出身富贵之家,子贡这个人有些傲慢也是在所难免的,能学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错了。子贡这个人也是非常的孝,孔子去世时,别的弟子守孝了三年,他却守孝了六年。子贡就跑过去问孔子:老师,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答道:您就是一个器皿。子贡听到孔子的这一番话,可能就会觉得

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形成一个霸气的国号,连日本、韩国都曾想用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盛世,也有很多的治世,比较著名的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等。治世其实也是盛世,只不过相对于盛世来说,规模比较小而已,治世往往是盛世出现的一个基础,例如,汉武盛世的基础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基础则是贞观之治。

司马迁本想告诉大家孔子出生多么不平凡,结果却很尴尬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著名的武士,叫叔梁纥。他立过战功,当过大夫。传说他曾经娶过三个老婆,第一个是施氏夫人。但是施夫人为叔梁纥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后来叔梁纥又娶了一个小妾,小妾倒是给叔梁纥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可是很遗憾,这个儿子是个瘸子,叔梁纥很不喜欢他。所以,叔梁纥又在梁国娶了个女子,这个女子叫颜征在。

2500多年前,孔子在洛阳见了一位神龙一样的人物

2500年前,华夏大地城邦林立,上百个小国相互讨伐,社会也变得动荡。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孔子终于争取来一次公费旅游机会,当权贵族南宫敬叔推荐,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

周天子从来高高在上,却栽在了三家分晋的路上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一统局面是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的,而在此之前,有春秋五霸,也有战国七雄,周天子治下的诸侯们攻伐不断,小国的灭亡和大国的兴盛很寻常。这时候晋烈公姬止还在位,但实权掌握在大夫魏斯、赵籍、韩虔等三家手中,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实际的地位,而是要明确的身份了。周威烈王对三家的要求没有立即表态,他感到很烫手,其他诸侯国也在打探消息,因为这是破天荒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