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

“峨眉山”佛光的传说

“峨眉山”佛光的传说>“佛光”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乐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全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集训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尚。可是等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出现了自己的身影。以后人们就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金顶祥光”。

峨眉山传说——杜鹃花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云游和尚来峨眉山拜佛。他进寺庙后,只是叩拜,连香也不烧一柱,更不用说捐功德钱了。云游和尚回答说:“我看这殿堂里面,什么也不缺,如果有一束束鲜花,供于佛前就好了。”“大师所言极是,不过我们这峨眉山上,到处是林木,特别是半山以上,天气寒冷,有花木也种不活啊。”第二天,庙里的和尚见云游和尚不见了,也没有去找他。

峨眉山传说——蒲公追鹿

“佛光”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乐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结识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和尚。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会是仙。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菩萨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尚看。

金鼎山故事传说——半身和尚

金鼎山牌坊当年,普贤和尚乘白象寻觅修练场所,见九龙山雾蒸云绕,古木参天,清秀惠灵。但见普贤上身已练成赫赫金身,而腿脚却还是肉身凡胎。金桶化作山峰,留在金鼎山最顶处至今仍称为金桶峰。普贤的凡躯留在金鼎山,只练成了一半,所以金鼎山的普贤菩萨被称为“半身菩萨”。因普贤先选中金鼎山,后选中峨眉山,故而佛教界也有“先有金鼎山,后有峨眉山”的传言。金鼎山金桶寺之名也由此得来,即为现在的“大庙”。

老黄传奇

老板夫妇激动的不得了,当场拿出40万元全部给了老黄。老黄真是神仙啊!说到出家的因缘,老黄一天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光闪闪的和尚和他讲,你的师傅在峨眉山,你要记住他的模样,赶快去找他。老黄也不知道峨眉山在哪里,就上路了。

峨眉山伏虎寺的故事

伏虎寺清朝顺治八年重建的峨眉山“虎溪精舍”竣工,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康熙继位,理顺天下后,为寻父亲四下微服私访,斩获顺治可能在峨眉山出家的消息。遂派翰林蒋超带密旨到峨眉出家,主持《峨眉山志》的编撰。几经周折,终于在伏虎精舍不远的佛塔满布的萝峰庵中找到了顺治!康熙大喜,前往峨眉山劝其父归朝中,同享天伦之乐。

峨眉山万年寺“锅儿顶”的传说

在峨眉山万年寺里有一座砖殿,高近三丈,宽约二丈有余,全殿没有用一根梁柱,也没有用一片瓦,从上到下,全都是用砖砌成。殿顶像一口圆圆的铁锅盖在上面,所以大家都叫它“锅儿顶”。在锅儿顶上,还竖了一个红色宝顶。他汇集了峨眉山各个寺庙的特点,设计出了万年寺雄伟壮丽的七重宝殿。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那圆顶叫住“锅儿顶”。

虚云和尚传7

孝亲之道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德清继而登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和清凉国师塔,再到牛头寺礼拜玄奘法师塔。在终南山经2年多的禅修之后,德清感到有所收获,但疑情难尽,禅关未透,于是决计再次外出云游,以广参名师,亲近善知识,求益请教。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历来人们尊之为普贤菩萨弘法道场。相传普贤菩萨当年骑白象来此弘扬佛法,普济众生,功德圆满。德清上山以来,一路礼拜。

峨眉山蒲公传说及其相关问题

峨眉山蒲公传说及其相关问题张妙提要: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建立与蒲公传说联系密切。笔者分析认为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建立不始于蒲公传说,但该传说也包含某种历史性的暗示。然此流传已久的传说,其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蒲公建寺的传说不可信。

康熙寻访活普贤追问长生药管用吗?

据说清朝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听说峨眉山上的普贤菩萨非常灵验,就去参拜峨眉山。康熙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认得我?难道你就是活普贤不成?”这时,普贤菩萨则变成一个和尚从寺里走出来,康熙上前合掌问道:“师父您知道活普贤在哪儿吗?”普贤菩萨又变成一位老居士从后殿走出来,康熙迎上去问道:“老居士,你见到活普贤了吗?”“我找活普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