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为什么会罢游归家教学?他有多少学生 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罢游归家教学,其学子多达千余人。郭泰出生于贫寒的家庭,幼年丧父,与淳朴善良的母亲相依度日。由于郭泰虽为太学生领袖,却是布衣白丁,又没有直接与朝廷和宦官对抗,幸免于难,但他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了,决定罢游归家,侍养老母,闭门讲学,惠及桑梓。郭泰有识人之才德,对奖掖后学不遗余力。漆工申屠蟠,经郭泰点拨,成为东汉著名的经石学家。
窦武 灵帝即位时年仅12岁,窦武执掌朝政,他常有翦除宦官的打算,太傅陈蕃也有此意。九月七日,窦武休假回府,宦官朱孺公布了窦武要尽...宦官的奏疏,曹节、王甫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劫持窦太后,夺得玉玺。他们调动军队把守宫门;释放郑飒并让他持节逮捕窦武。窦武逃至步兵营,与其侄窦绍率军与宦官对抗。王甫发兵围攻窦武,并且打着皇帝的招牌,指控窦武谋反。
李膺 李膺,,中国东汉大臣。桓帝并下令郡国大捕“党人”,共达200多名,被赦归田里后,皆禁锢终身,这就是党锢事件。灵帝继位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谋诛除宦官,引用天下名士,起用李膺参与政事。失败后,窦武、陈蕃皆死,李膺再次被免官禁锢,后终于被曹节奏捕考...。李膺人品高洁,太学生推崇他为“天下模楷李元礼(膺)”,凡能受到他赏识、接见的太学生都自认为如“登龙门”,身价十倍,对东汉末期的清议风气影响很大。
党锢 党锢,中国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桓帝于是通令郡国逮捕“党人”。次年,桓帝又下诏将“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熹平五年,进一步下诏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免官禁锢,并连及五族。这次党锢前后延续了十几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下诏赦免党人,党锢至此才告结束。
党锢之祸:不仅是东汉的挽歌,也是中国士人精神的转折点 说起对中国文化的打击和破坏,人们会想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在咸阳的纵火焚烧,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狱”。的确,这种事件对中国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而我要说的是汉代发生的另一场悲剧——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并没有在文化上直接进行打压,然而却严重打击中国士人对天下兴亡的参与热情。自从党锢之祸后,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就隐逸于山林,纵情于声乐,留心于玄学。表面上知识
东汉末期的党锢之祸 为了清除宦官势力,挽救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许多忧国之士怀着救国大志,以极大的热情参政议政。应当说,在当时东汉政治极端...的状况之下,清议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李膺得知消息后,亲率吏卒前往张让家中搜查,抓获了张朔,经审讯后处以...。遂宣布李膺无罪。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事件”。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膺的学生,由于名册上没有列入而未受牵连。
死不旋踵成语故事_成语“死不旋踵”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死不旋踵 【拼音】sǐbùxuánzhǒng 【解释】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成语故事】 “死不旋踵”原作“死不还踵”。这个成语,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原文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
万年歌:魏蜀吴三分天下预言解密 万年歌:魏蜀吴三分天下预言解密 一枝流落去西川, 三分社稷传两代。 ——《乾坤万年歌》 前半句,透着强烈的三国演义人文观念,隐含着一个前提——与绝世英雄曹操相比,刘备才是正统。天下江山本应该是人家大耳朵刘玄德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