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

佛說無常四大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忽然帶著幾名隨從,風塵僕僕地驅車來到精舍。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省思面對無常,最能啟發一個人的生命智慧。

為富不仁的果報

一日,波斯匿王於靜處思惟:「世界上很少人能擁有名利權勢後而不驕奢浪費,並且能夠知足節欲,保持廉潔,不傷害、惱怒別人。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權勢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於是,波斯匿王前往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然而,難與不難在於有沒有正確的認知,擁有富貴權勢者如果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著,用無常幻化的名利與財富,廣修一切善法,發願饒益一切眾生,便可將稍縱即逝的名利與財富,轉化為心靈上永恆的富裕。

修善如愛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波斯匿王不僅非常護持佛法,也經常聽經聞法,靜坐思惟種種道理。「世間上的人,如何才是真正地愛自己?如何又會傷害自己呢?」一日波斯匿王打坐時,心底浮現這個問題,彷彿幽幽淼淼的湖面,微微泛起一絲漣漪,思緒沿著這一抹波光緩緩蕩漾開來……

老病死苦常隨逐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省思人命無常剎那間,一息不來,即失人身。由於貪著這無常的色身,讓我們總隨著外境,起貪、瞋、癡,造種種惡業,因業報而受生之苦,如是惑、業、苦三種惱熱循環不已,令吾等於六道輪迴中不得出離。「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故當切念無常逼人,精勤用功,讓短暫的生命不在愛恨情仇、爭強鬥勝中消磨殆盡,以有限的生命,換得永恆之佛果。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懷

過去,波斯匿王與阿闍世王兩軍交戰,二國戰力相當,但最後波斯匿王大破敵軍,生擒了阿闍世王。波斯匿王打了勝仗後,讓阿闍世王與自己同乘一車,來到當時佛陀所在的祇園精舍。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省思慈悲是一種自利利他之行,對他人寬恕就是在為過去解冤釋結、為今世廣結善緣、爲未來累積福德。世間一切法皆不離因果法則,行善必得善果,以牙還牙終必得不如意果。

常隨佛學

不久,佛陀向比丘們轉述波斯匿王所說之如來功德,令比丘們廣演其義。因此常思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中便滿是善法光明,則意業清淨;復能讚頌佛德,口吐蓮花,則口業清淨;若能常隨佛學,依教奉行,便是身業清淨,由是三業清淨,則能蠲除煩惱,同證如來清涼地。《妙法蓮華經》亦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因此,讚佛功德、常隨佛學,清淨菩提自性,方能成就無上佛果。

盡信解脫的迦旃延比丘尼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貪欲之果報

一天,波斯匿王正在審閱國家之事,看到有權勢的皇族、婆羅門及長者們,因為貪欲的緣故而犯下欺詐妄語之罪,心想:「應當止息這些惡行!我未曾因貪欲而犯下欺詐妄語的行為,我也會教育我的後代,不可為此惡事。」為何這些皇族、婆羅門和長者們會有如此的行為?

優波斯為兄所殺緣

弟弟輾轉來到佛所,向佛陀懺悔並請求出家;佛陀知其得度因緣成熟,於是為其剃度,改名為優波斯。出家後,優波斯比丘奉持戒律,精進不懈,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神通。當時,有一人接受了哥哥所開出的條件,便前往舍衛城取優波斯比丘的性命。此蛇毒心未除,伺機欲咬優波斯比丘,卻在門的開闔之際為門軸所夾死。辟支佛在接受獵人懺悔後,毒發身亡。

當廣惠施,度生死源

舍衛城中有位提婆長者命終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他所留下的財寶便直接收入王宮。波斯匿王在查清提婆長者的財產後,急忙前往精舍,求見世尊。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三》省思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發心。起一念歡喜供養、利益他人的心,即能感得無量的功德與福報。若能以恭敬心、清淨心、虔心、平等心來布施、供養,就是最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