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道光 景德镇官窑黄釉折腰碗 敞口,折腰,圈足。全器外部满施黄釉,仅足端无釉。釉呈金黄色,釉色均匀,局部有深色斑点。器内及圈足内施白釉,釉质细腻。圈足内为印章方款“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发色淡雅,书写规整,是清代道光年官窑器。
[专家点评] 明洪武 景德镇窑青花螺纹碗 [专家点评]明洪武景德镇窑青花螺纹碗另面另面侧面侧面里内底部足此碗撇口,弧腹,圈足,足底无釉露胎,内底见有刮釉一周素胎叠烧痕迹;外腹壁绘饰飘带旋涡球状纹饰,笔法劲健流畅,挥洒自然;青花色泽蓝中闪灰;内外釉面光泽含蓄,开较大纹片,老旧气息明显;胎骨较疏松,胎釉交界处溢出火石红,是明代初期洪武时期制品。
试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 试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陶瓷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到了元代我国瓷器已有青花瓷器。至今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博物馆中,还保存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如元代初期青花碗的残片。在内沙布尔遗址的调查发掘中,也发现有元代青花瓷等。
陶瓷艺人 这种明润优美的瓷器被人们誉为“假玉器”,十分畅销。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记载,霍仲初烧制的瓷器,质薄色素,莹缜如玉,人称“霍窑”或“霍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刻瓷艺人,制瓷名匠舒翁之女。陶工童宾悯同役之苦,愤而投入烈火熊熊的瓷窑中自焚,激起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抗暴达4年之久,于万历三十年烧毁御窑厂,赶走潘相。
景德镇陶歌 景德镇陶歌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武德年称假玉瓷,即今真玉未为奇。要是高庄称好不,不船运载任分携。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缺损光华。官古,镇窑最精。官庄在镇之下游,皆烧匣钵。自镇有陶,无不可仿,金银竹木,嵌刻毕肖。陶神童姓,窑工祀之甚虔。征说形家是火龙,水星一阁镇高峰,商民熙穰纷如织,消受清凉五夜钟。陶户提同口剩下零瓷及茅惊、缺口、色昏之器,估堆卖之,亦有提篮者,名走洲。
论杂彩和素三彩 论杂彩和素三彩近些年,福建地区的陶瓷考古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漳州境内一批古窑址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应刃而解。另外,以往人们仅知景德镇烧造素三彩瓷器,田坑素三彩瓷窑址的发现,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笔者认为,明代素三彩瓷器是在杂彩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田坑素三彩瓷器既受到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晚明至清乾隆是景德镇窑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入明以后,正统至正德时窑址又有所增多,正德时的窑址除镇窑和湖田外,尚有镇窑附近的里村、河西公园以南、农机厂以及瑶里的外瑶等处。乍看之下会以为景德镇制瓷业似乎在衰退。但是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能给病入膏肓,面临原料危机的景德镇制瓷业带来多少活力。
纵观乾隆瓷器 纵观乾隆瓷器中国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瓷业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乾隆釉里红瓷器在传世品中占一定比例,纹饰线条有的浅淡或偏暗,但其产品仍能表现出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
简论四川宋代窖藏瓷器与金银器青铜器的关系 简论四川宋代窖藏瓷器与金银器青铜器的关系1991年,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发现了一处南宋时期的特大窖藏,共出土1005件器物,其中985件为瓷器。在四川的宋代窖藏文物中,这种“同形异质”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银器与瓷器之间。四川宋代窖藏出土了许多仿古铜器与仿古瓷器,这些器物以先秦两汉铜器及玉器为样本,同时又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代仿古器物是崇古风尚与金石学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四川遂宁窖藏出土的瓷器 遂宁窖藏出土的龙泉窑瓷器,其年代主要为南宋时期,釉色以粉青居多,器物釉质滋润匀净,从整体来看,器物釉色烧成比较稳定,绝大多数器物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粉青色。遂宁窖藏出土的龙泉窑荷叶盖罐是宋瓷中迄今所知唯一的一件荷叶形盖罐,它使我们了解到南宋时期这种器形已经出现,以此为标准器进行排比,或许我们还能划分出宋代的荷叶形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