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华夏九州究竟指哪九州?又是怎么来的?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

我们的历史系列战争篇:五胡乱华开启了三百年的战乱

短命的西晋王朝统一后仅仅24年,氐族就攻占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匈奴在离石建立前赵政权,五胡建国开始,12年后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正式开始。这段时期的战乱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持续120年的战争,导致了北方70%的人口死亡和南逃,人口仅数余百万。统一后的北方,战争频率大幅降低,开始出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这场动乱的时间仅次于春秋战国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则要超过春秋战国。

夏人不讲汉语,甲骨文无夏字,夏朝如何实锤?论夏研究的一个误区

一种观念误区:没有发现与夏朝共时的文字材料,所以夏朝无法证实文字,常常被考古学家们视为一个地区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这一观点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中首次提出的。比如,对夏文化的考古探索就是一例。因为,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个预设条件,即夏人是已经创制了文字的,并且这种文字还应该能被研究者所识读。

雏鹰羽丰而翔,阶级分化而王——夏王启•甘之战

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有扈氏战后迁徙路线猜想图迁徙路线华夏之名甘之战是一场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是尧舜禹以来各氏族对领袖职务不断争夺的继续。而他最终取得了胜利,王及受命于王的"六事之人"完全取代了议事会,确立了的夏王朝。

清朝入关是内战,还是外底入侵?反清将领是不是民族英雄?

努尔哈赤「”后金汗国”、皇太极的「”清帝国”和明朝的战争,从中国大历史的高度,当然是从奴隶制发端的边疆胡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内战,这确实不假。但从明末当时来看,则是叛国者建立的新国度,对代表当时华夏的明王朝的侵略战争。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中国”一词原意,指华夏民族发源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中国皆是占据中原之地的华夏王朝的代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

商汤灭夏用了20年,既然是顺天应人的战争,怎么会这么持久?

古人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是天命所归,而夏桀则是残暴不仁的代名词,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夏桀残暴不仁或许是正当的,但说商汤天命所归就有问题了,其实商汤的政治合法性是他自己炮制出来的。商汤灭夏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前后征战长达二十年。有意思的是,夏桀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众叛亲离,其实他的支持者还是非常多的,而商汤正是踏着这些夏桀的支持者作为的垫脚石,才一步步打败了夏朝。

她是古代第一女将,生前为丈夫打下半壁江山,死后享最高规格礼制

而在商朝时期,就有这么一位女将,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在她死后享有了最高待遇。当时边境发生战乱久久不能平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妇好主动提出率兵前去边境援助。于是武丁便进行了占卜,看到结果后,最终妥协让妻子妇好前去出征。边境在妇好的指挥下,最终商朝击败了敌人获得胜利。武丁是个明君,对待所有的臣民只要是立下功劳定会得到相应的待遇,自己的妻子妇好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