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苦行得禅定 方便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摧敌国王,通令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之人,包括成千上万众生、大小六万国家民众全部前往如来前闻法。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智国王,以不放逸行为治理国家。妙智即如是令八万女人皆远离欲界贪欲并进而转生梵天天界。又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为森林中一苦行仙人,当时有五百强盗曾将一村落焚毁,并夺走许多饮食与财物。有一人前往该村落时,强盗立即抓获他并欲以之供祀夜叉。

慧思大师:两世为僧

慧思对此置之不理,只是静心守定。慧思少时以宽厚仁慈而闻名乡里。慧思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一下子获得了大悟。慧思因此而名闻四方,钦佩其德行而前来从师的学徒日益增多。陈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慧思不再怀疑。慧思告诉众人说:“如果有十个人不惜生命,常

不贪美色(图文)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梵施国王太子时,名为嘎西美男。王子则平静回答说:“不论你或那位美女,所拥有之美色均会瞬间消失。不管生为人非人还是天人,众生容颜全部短如白驹过隙。你应谛听:所有众生之躯体无一不是储藏不净粪之臭皮囊,若贪执于它,将来必成感受痛苦之因。”王子将不可贪恋美色之理如是宣说一番。世尊如是在因地苦修时,任何美女也无法损害王子清净戒律。

两世为僧(图文)

慧思把自己的念头紧系于前,寂然入定。慧思对此置之不理,只是静心守定。慧思加以自我检查,发现自己是因守空过度而产生昏沉,慧思感到很惭愧。慧思少时以宽厚仁慈而闻名乡里。慧思因此而名闻四方,钦佩其德行而前来从师的学徒日益增多。大苏山在陈齐两国边境,两国交战,佛法弘扬受到阻碍,许多人害怕战争,相继散去。陈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慧思不再怀疑。孝威把此事告诉众人,众人惊叹不已。

微妙禅定必定往生

微妙禅定--必定往生--上宣下圣法师在净土法门里达到什么程度称为禅定?也就是当你接人待物都是求生心,行住坐卧、吃饭、喝水,举手投足,不管干什么,你求生心都不断,你就进入禅定啦!这时候你不用哪尊佛、菩萨来印证,你就可以百分之一百万的必定往生!吃饱了不饿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懂。你心里时时是求生心,就象呼吸似的。如果说你一会求生,待一会儿就没有了,那不行。坐着听吧,心在那...小孩身上。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有一人前往该村落时,强盗立即抓获他并欲以之供祀夜叉。海天太子对艺术、五明悉皆精通,经父王开许后就到森林中苦行坐禅,并最终生起四禅五通。>释迦牟尼佛以前曾示现为众多仙人,救度无数众生出离死亡恐怖,并令其皆获四禅五通。

《解脱之道》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而由于禅定(瑜伽)能静心,心静即能离开污秽的肉体。修定主义,以限制精神的活动,而禁制物欲为目的。&rdquo外道是以禅定为目的而得到解脱,将心灵安住在禅定中即限制精神的活动。我们心灵的意识时刻与外境接触而起心动念,产生执着爱染造业。

阿罗汉的足迹(一)

本书原名为:《Bodhipakhiya-dipani》,英译本共有两种名称,一为缅甸版的《菩提觉支手册》,一为斯里兰卡版的《菩提的资粮》,而马来西亚的长命法师则中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本书的中译本在《嘉义新雨》连载时则译为《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如今改用《阿罗汉的足迹》为主要书名,是兼顾了本书所陈述的阿罗汉圣者境界,便于一般性读者了解与阅读,若有不妥适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阿罗汉的足迹(二)

第五章五根“根”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因此才称为“根”。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体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开发“修习念”,一直到证得“出世间的正念道”。这种四种构成因素是:一、对于佛陀的神圣特质,例如“阿罗汉”、“正等正觉”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近行定”是指,当我们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的时候,所证得的稳定、坚持的专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样。

佛陀的教育 ... 与理想

佛陀的教育...与理想明源佛陀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无处不放射出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其中最突出的教育...大致有如下三方面: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如来大悲心无有...,欲令愚夫了知真理,故起大悲心一(大乘菩萨经),佛陀的教育是以慈悲为出发点的。佛陀的全悲平等无缘,所以他在教学上能发出无限的教育爱,真正做到有敦无类,诲人不倦。大宝积经和法句譬喻经分别记载了佛陀为八岁聪慧女童及八十岁愚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