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说慈悲喜舍 维摩诘居士生病那段时间,佛陀想派几位弟子去探病,但是,很多人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辩才无碍,许多小乘行者都不敢去探望他。所谓「慈、悲、喜、舍」;「慈」即慈善工作;「悲」即是求病苦的众生;「喜」即是文化,扭转我们的观念;「舍」即是教育。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慈、喜、舍,身体力行,这也正是福慧双修。
鸡足山八功德水的传说与母亲塔 鸡足山八功德水的传说与母亲塔到了鸡足山的人,几乎都要喝一喝八功德水,此水就在华首门下方不远处,据说是八股泉水汇集而成,具有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这些好处,所以就称为八功德水。传说金华祖师,为鸡足山的开山鼻祖——迦叶尊者的第十八徒弟,准备在鸡足山自己修行的山洞附近修建寺院,他云游各国,募化了数千金银物品,然后运回洞中,待吉日动工。
十七、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那么,如何依着因果七教诫而发菩提心呢?
净空法师:只要有信有愿就肯定往生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九品统统都有这一条,这一条重要。什么叫菩提心,前面讲得很详细,但是蕅益大师讲得最好,我们最好懂。蕅益大师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他把它这样分开了。我们完全明白了,只要有信有愿就肯定往生,临终念一声佛号也往生。
往生四因 大圆满法是即身成佛的...,净土法是临终往生的...。临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足条件,也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讲的往生四因。我们无论是求往生,还是求佛果,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逃脱轮回,不是为了自己有神通,也不是为了自己有圆满的智慧,而是为了成佛以后回来度化众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修行就容易了,成佛就快了。就是前面讲的往生的四因。
往生极乐要如何发心 若不相同,应当如何将出离心长养成菩提心?但从净土特有的立场来看,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之心,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出离心,可以说是菩提心的前方便。由现前的苦难生起厌离厌苦之心,由厌苦之心生起要往生极乐之心,由往生极乐之心要生起我圆满福德智慧资粮后再回来度化原来像我那样苦难众生的心。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一、昙鸾师《略论》云︰‘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二、《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三、嘉祥《观经疏》云︰‘《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指《观经》)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四、憬兴曰︰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十章 由于没有因果正见,造成行为混乱,把苦因执着成乐因,把乐因错认为苦因,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这些并不会无缘无故消失,一旦成熟,就会现前漫长、深重的恶趣痛苦。结合业果广泛地思惟,才会认识到众生的可怜。凡夫被乐的假相诱惑,内心执着强求,由此造成身心各方面的痛苦。还有盲目追求,南辕北辙,不修正因,却祈求果报,求千万次也毫无结果。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六章 第六章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第二,正发此心分三。】“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二、慈心之利益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四、修习次第五、真实修习之...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初修慈中,慈所缘[1]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五章 “悲慎”是说,即使生产面临死亡,母亲仍以慈悲心不让孩子受伤,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使孩子身上沾满了不净物,也抱在自己怀里。】《无边功德赞》说:有情的心识犹如盲人般不见光明,智慧衰损。《物犹如此》中,记载了几则旁生孝母的故事。几年之后,母狗生了五只狗崽。陈恭尹心生哀愍,把狗葬在后山。《圣师录》记载:古代,有个名叫邓艾的人,一次上山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只母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