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书画合册(行书一)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一)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二)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三)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四)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五)明董其昌书画合册(行书六)这是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行书三。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只有两者结合的好,才能相得益彰。此诗书写蘸三次墨一目了然,墨色湿枯过度自然,充分显示了董氏书写时的从容不迫与自信自足。
[专家点评] 民国陈三立 行书扇面 [专家点评]民国陈三立行书扇面历史上,常有一个家庭出两位或两位以上有成就的人物,比如羲、献父子,唐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宋“三苏”,元赵孟一门,以及近现代鲁迅兄弟、张大千兄弟等。陈三立有两位杰出的儿子。陈三立是诗人,其诗古崛,好用奇字僻典,被称为同光诗体中“生涩奥衍”派。陈三立亦擅书,为时所重。此行书扇面系纸本,纵56厘米、横21.5厘米。笔者认为陈本立录旧作于北京的可能性较大,故此作属其晚年作品。
[专家点评] 民国江春霖 行书轴 [专家点评]民国江春霖行书轴江春霖,字仲默,一字仲然,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福建莆田,光绪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其传世著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文集》等。初观江春霖的这幅书作,脑海中不禁冒出当代海上已故画家唐云的书法来。
[专家点评] 民国应均 行书手札 [专家点评]民国应均行书手札民国应均行书手札(细部)民国应均行书手札(细部)民国应均行书手札(细部)民国应均行书手札(细部)应均,浙江省永康县城郊应店邨人,生于清同治甲戌正月初七日,名万春,字敷华,一字仲华,号晓邨。杭战期间,永康城屡遭日寇轰炸,应均避乱永康舟山乡间,于1941年10月7日病逝,享年68岁。应均6岁进私塾,从小聪颖过人,十分好学。
[专家点评] 现代来楚生 行书联 [专家点评]现代来楚生行书联来楚生行草学二王及黄道周,临书之多,是一般书家不可望其项背的。这件行书联的面目即是黄道周的风格。来楚生精于国画、篆刻,难能可贵之处是将书理与画、印之理相贯通,书风、画风、印风皆天真烂漫,俊逸洒脱,而字里行间又透露出几分严肃与理性思考。显示了他善于谋篇布局的画家优势。来楚生浙江萧山人,号然犀、负翁,晚年易字初生、初升。
[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行书五言诗扇面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行书五言诗扇面董其昌行书五言诗扇面纸本,纵16.4厘米、横52.6厘米,藏广东省博物馆。董其昌书法早年学颜、虞,中年致力米芾,又追晋人风韵,并参以禅理,故其书风空灵、隽永,被誉为“书家神品”。董其昌松江华亭人。
[专家点评] 清伊秉绶 行书札 [专家点评]清伊秉绶行书札伊秉绶“行书扎”,纸本,86.6×39cm,藏荣宝斋。伊秉绶楷、行书初师刘墉,继学李西涯,后入颜真卿之堂。虽然伊秉绶以隶书最为人称道,然他的行书也很有功力,并自成一家。书风含蓄,笔法圆浑,深得颜书“筋”之三昧。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出为惠州知府及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称。
[专家点评] 清王文治 行书七言诗轴 [专家点评]清王文治行书七言诗轴清代刘墉作书喜用浓墨,人称“浓墨宰相”,与之相对应的是“淡墨探花”王文治,亦有称为“淡墨翰林”的。王文治用淡墨,与他的书风和意境有关,他的书法善用侧锋取势,笔势空灵轻捷,提按变化多,属于淡雅清新一路。王文治书名很盛,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他又精于音律,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此轴纸本,纵124、横38.8厘米。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启功 行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启功行书轴启功字元白,北京人。他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学者。著有《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等,曾任全国政协...、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长。这幅行书轴是典型的启功体书法,似米芾又似董其昌,匀称,而不潦草。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吴昌硕 行书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吴昌硕行书联近日读陈巨来先生遗作《吴昌硕轶事》,其中写道:“……先外舅又特提出求昌老需作行草书之。殊不知昌老生平从不作行书联者,故第三日写就送来仍为篆书”。吴昌硕从不作行书联不知何据?此帧送王一亭的“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即是行书,另外,《中国书法全集》“吴昌硕卷”中也有数幅行书、行草联。吴昌硕原名俊,又字俊卿,字仓石,后改字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