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专家点评] 明王铎 草书自作五律之三

[专家点评]明王铎草书自作五律之三此为明王铎的“书法”。此幅整体看去为行书,个别字有草字出现,如“曲”、“随”、“熟”三个字。作品用笔雄迈,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中行最后一“掌”字将整幅作品撑住,更加重了整幅作品的份量,体现了王铎书法的个性和性格。

[专家点评] 唐李邕 灵岩寺颂并序碑

[专家点评]唐李邕灵岩寺颂并序碑此为唐李邕的“灵岩寺颂并序”碑。此碑在史书上多有著录,最早见于宋赵明诚《金石录》,该列有李邕书碑17通。碑文前半部分为序,以散文的形式记叙了灵岩寺自晋法定禅师建寺至唐开元年间立碑时的兴废。体现了李邕行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险峭爽朗的特点。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因官至北海郡太守,故又被称为“李北海”。

[专家点评] 近现代于右任 行书

[专家点评]近现代于右任行书此为于右任的“行书”,藏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此作品线条凝练浑厚,刚柔互济,使转自如,出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体势纵逸,古朴典雅,拙巧相生,任其自然流露。于右任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交通部次长,国民......、...会...、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

[专家点评] 清倭仁 行书横幅

[专家点评]清倭仁行书横幅此为倭仁的“行书横幅”,纵84.5厘米,横68厘米,藏内蒙古博物馆。花笺纸质,色微泛黄,上印五爪行龙纹,四角印祥云纹。署款“子英贤弟之鉴,倭仁”,下钤“艮峰”(朱文)“臣倭仁印”(白文)。此作书于咸丰年间。此幅行书寓楷意,结体端正,行笔稳健、流畅,堪称精品。倭仁,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满族,道光九年进士,晚年官居正一品,是清廷四朝元老。有《倭文端公遗书》传世。

[专家点评] 近现代谢无量 行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谢无量行书轴此为谢无量的“行书轴”。再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谢无量。主要著作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中国哲学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性专著。从以上简介中,我们知道谢无量是一位学者,而写字、写好字是过去文人必须的事情,谢先生大约自视甚高,无意做书家,便藐视陈规。

[专家点评] 近现代黄宾虹 行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黄宾虹行书轴此为黄宾虹的“行书轴”,纸本,纵59厘米、横46.5厘米,藏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单独行草书不多,书法创作主要为篆书。而行书多为题画及信札中,但行书仍是黄宾虹书法中的重点。黄宾虹先生遵循着诗书画印全面修养,强调书画同源,绘画笔法出自书法,因此他的绘画线条皆是书法。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黄宾虹用笔的变化多端及枯湿顿挫。研究黄宾虹的绘画,应多留意他的书法才是。

[专家点评] 清翁同和 行书扇面

[专家点评]清翁同和行书扇面此为翁同和的行书扇面,纵18.3厘米、横52厘米。这件扇面字写的活泼生动,重笔与轻灵之笔交相辉映,折射出翁同和驾驭毛笔的高超技艺。翁同和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清咸丰六年状元,同治、光绪帝师。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恭。然而翁同和并不以政绩闻名,使他出尽风头的是他的书法。翁同和书法曾从赵孟、董其昌入手,掺以米芾笔意。

简论何绍基的行草书

简论何绍基的行草书在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书法家个性的,莫过于行书和草书。何绍基的行草颇具特色,他不走二王传统的道路,而宗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裴将军诗》和李邕的《麓山寺碑》。以颜书为基础,融入篆书和魏碑的笔法,在行草方面,独创一格。何绍基的传世墨迹中,行书最多,仅行书楹联以数千计,且句无雷同,体现其不仅书艺精湛,而且语句绝妙,是其诗文才学的显现。他的行草书,到了中晚年,可谓炉火纯青。

[名家名品] 郑燮的书法世界

清郑燮七言行书联纵121.2厘米、横29.5厘米。清郑燮行书轴纵182.5厘米、横74厘米。清郑燮题望云图诗笺郑燮,清代文学家、书画家。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

[名家名品] 梅花莫怨春归晚,好戏从来在后头-陶博吾

[名家名品]梅花莫怨春归晚,好戏从来在后头-陶博吾近现代陶博吾篆书泼墨山水图诗纵175厘米,横64厘米。近现代陶博吾行书糊涂长寿纵33.5厘米,横100厘米。造成陶博吾悲剧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除时代、环境等因素外,他孤傲不训的性格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他就读的昌明艺专正是为了弘扬吴昌硕艺术而创办的,吴昌硕正是陶博吾所崇仰的“偶像”。陶博吾书有不少行书作品,并大量见于题跋上。陶博吾以此四字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