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俊才子初露锋芒 薄皇后因无子,斗争非常被动。一年之后,即公元前150年,景帝废除刘荣太子之位,被贬为临江王。在大臣的一致赞许下,王美人成功登上皇后宝座。在王美人登上皇后宝座之前,刘嫖代女儿阿娇到宫中玩耍。在两家思想激烈的碰撞中,太子刘彻一天天地成长。
第二节 与匈奴作战 卫青的这次战斗,被称为是汉朝与匈奴对决中最重大的胜利。紧接着,汉武帝在刚刚收复的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以此作为与北方匈奴作战的桥头堡。从官方到民间,开始重新认识匈奴人,不再认为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敌人。这一年,匈奴与汉朝发生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长途奔袭之后,在漠北与冒顿单于遭遇,激战之后,卫青大军完胜,斩杀匈奴兵1万余人。
第三节 西方国家与张骞 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已有一个家庭。一年之后,张骞只好无功而返,途径匈奴地界时,又被抓获。元朔三年,张骞等回到长安。在《史记》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予以了极高的评价,称他的西行为“凿空”。这时,长期受匈奴人制约的西域各国纷纷站出来,与匈奴人对抗,并停止每年向匈奴人进攻纳赋,匈奴人狼狈不堪。纷纷摆脱匈奴人的蹂躏之后,西域各国开始对汉朝产生敬慕之情,纷纷表示愿意与东方大国汉王朝建立外交关系。
第四节 死不低头的苏武 当即,汉武帝下令中郎将苏武携带大汉朝旌节,以张胜和常惠为副使,出使匈奴国。经过认真商议,俩人决定将卫津身边170多人联合起来,在匈奴王廷内发动一场政变,将匈奴单于的母亲绑架,送往汉武帝处请赏。单于大发雷霆,下令卫律审理此案。张胜得到消息之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坐立不安,只得找正使苏武商议。卫律见事情终于妥善处理,下令士兵将苏武等人送回住地。由于上次刀伤还未痊愈,苏武马上昏倒过去。
第二节 战无不胜的卫青 后来,府中来了为县吏叫郑季,俩人四通,卫媪生下一婴,即后来的卫青。为了表示对郑季的痛恨,卫青决定改姓卫。现在,陈阿娇膝下无一子女,而刚刚进宫的卫子夫却有了身孕。她担心卫子夫生下一个男婴,被立为太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汉武帝决定将卫青留在身边,封他为建章宫监、侍中。卫青运用计谋,很快将叛军首领斩杀,动乱很快平息。这次迎战,分为四路,分别由卫青、公孙敖、公孙贺、为首将。
第四节 “天人感应”力量无穷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得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汉王朝地位的合法,将为自己的威望添加砝码。这一点,汉武帝早有察觉,但儒生的地位已无人撼动,除非废除“天人感应”学说。因此,继眭弘之后,带有强烈“反汉”色彩的“天人感应”理论层出不穷,最终的结果就是催生儒生顺利改朝换代。但他的主要观点,还是顺应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第三节 政治思想开明的儒术 判断其主要原因,就是儒生未在思想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从此,“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王朝的御用国家意识,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理念上,汉武帝尊崇儒家思想,一登基,便着手建立太学,修筑明堂。就历史事实来说,汉武帝的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事实上,他只是将儒生看成一个政治力量,并为汉王朝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力量。
第二节 霍光是个大人物 而武帝邀请霍光一派与桑弘羊一派担任托孤大臣,明显是希望这两派互相牵制,互相作用,然后为皇帝所用。在他刚刚去世之后,霍光等人就与桑弘羊等展开了明争暗斗。由此可见,五位托孤佐命大臣中,只剩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三人。霍光得到消息之后,更加气恼。可见,桑弘羊是一位多么有政治,尤其是经济和财政能力的人物。
2.当仁不让: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专注于中央集权问题,诸侯国在这一问题上发动了一场战争,景帝着手成功解决了王国问题,稳固了皇权。景帝后悔莫及,终于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首先参与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王外,其余六个皆被废掉。从此,诸侯王国虽仍存在,但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成为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至此,西汉王朝中央集权显著加强,国家统一的局面真正获得了巩固。
5.郅都被杀:一生公忠清廉,只因得罪窦太后 即使一生忠心于国家,但最终也可能会因得罪皇族而惨遭不幸。刘荣请求郅都给他笔墨,想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遭到郅都拒绝。匈奴早就听说过郅都的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太后早就对郅都不满,听说此事后很生气,下令把郅都逮捕入狱。景帝也不好处理,只好下旨将他押回朝廷问罪,最后,在窦太后的坚持之下,郅都被处斩。>>郅都触犯了窦太后,窦太后一定要为临江王刘荣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