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破天机 q1esdf87i80kf-->宋太祖建立大宋后,想让符彦卿执掌军事大权,赵普多次劝阻,认为符彦卿名位已经很高了,不能再交给他兵权了。太祖不听,并下达了有关诏书,赵普仍迟迟不往下发。后来,太祖查问,赵普才说:“我借口诏书中有些词不好懂,就留下来了,望陛下深思利害,不要又后悔。”赵普发现进击的时机已到,立刻答道:“周世宗待陛下如何?您为什么会背负他呢?”太宗被问得默默无语,终于听取谏言不再让符彦卿主管军事了。
“公忠其表、谋私其里”是用来形容哪个人的? 赵普任相,三上三下,在整个居相期间,完全暴露出了他“公忠其表,谋私其里”的低劣品质,不但使他失去了宋太祖的信任,也失去了流芳百世的机会。赵匡胤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且包庇抗拒皇命外任的官员。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里”的德行,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由是,赵普以“公忠其表”的表象,进行“谋私其里”的低劣品德,便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了。
宋朝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简介 建立了宋朝,大宋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当赵匡胤驾崩之际,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赵匡胤最后给出了答案。十五年后,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便依照当年的约定即了皇帝位。>其一,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年仅三十五岁,正值大好壮年,而年长的皇子已赵德昭十一岁。然而历史上还流传有一个“三传约”,它讲的是,当继承皇位的太宗(赵光义)驾崩后,须依次传给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廷美去世后再传回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仁君? 符太后找来宰相商量,宰相范质推荐由先帝最信任的禁军统帅赵匡胤挂帅出征,平定边患。赵匡胤领命而去。各级军官无不扎堆讨论后周面临的重大危机。当时赵匡胤是天下最精锐部队禁军的最高将领,从上到下各级军官,多是赵匡胤的心腹。追随赵匡胤,拥戴赵匡胤,那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赵匡胤这个晚上在干嘛呢?从起事,到赵匡胤称帝,前后不过一天。
北宋初期的名相赵普,曾因读书少而闹过不少乌龙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赵宋王朝是历史上读书人幸福感和地位最高的时代,也是最自由的时代。此一结论早已为众多研究中国史学者所公认。宋朝初年最有名的宰相赵普,留下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段子。>南宋学者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论》记载:>“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公元992年 宰相赵普去世 淳化三年(992)七月,宋朝宰相赵普去世,享年71岁。赵普(921~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大兴)人。后周时官职至归德军节度掌书记,是赵匡胤(太祖)的亲信幕僚,曾积极策划陈桥兵变,拥赵代周。赵普因拥戴太祖有功,乾德二年(964)便居宰相高位,从此为相10余年。...
李后主亡国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音yù),历史上称南唐后主,是一个著名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
赵普收礼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宋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宋太祖赵匡胤曾是武将出身?还曾打掉大臣的牙齿? 赵匡胤属于马上得天下,多年的武将生活一直未能改变,加之喜好打猎,所以当了皇帝后依旧不改初衷。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火爆脾气顿时发作,顺手抄起一家伙砸在大臣嘴上,打落两颗牙齿。赵匡胤一听马上觉得尴尬起来,立即换了副笑脸,给这位官员赔礼道歉,并拿出一些医药费,表示歉意。同时也折射出,赵匡胤所引领的优雅风度后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