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比丘轮回三世都是虫身,蒙佛点化终成罗汉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位比丘很贪睡,虽在佛陀身边,但却不思修行,终于命在旦夕。最后蒙佛点化,惭愧忏悔,精进修行,最终成为罗汉。这则故事另有几种版本,内容更为详实,此处则据《经律异相》原文改编而成。这位比丘好吃贪睡,不愿修行,因此再过七天,寿命即将完结。比丘听到偈颂,终于在惊恐中觉悟,于是叩头行礼。贪睡比丘听到佛陀这一番话,惭愧至极,彻底醒悟,终于改变恶习,勇猛修持,清楚障蔽,最终证得罗汉果位。

乐施之人,为人所敬

有一次,佛陀和阿难入城乞食时,看见一群孩童在路旁嬉戏。这个情景阿难看在眼里,心生疑惑,为什么佛陀要接受这沙土做的米呢?回到精舍,阿难合掌恭敬地问佛:“佛陀,这小儿布施一点沙土,又有什么功德呢?这沙土做成的米,为什么您要接受呢?”谈到布施功德利益的殊胜,《大智度论》譬喻:“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所谓“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

供养佛僧得一夜暴富,贫生童子的故事

有一天他偶尔跟着他的同学们到佛陀的竹林精舍去玩,竹林精舍的门前廊下,画着很多各式不同的画,同学们看了,除了觉得好玩,并没有什么反应。这在贫生童子听来,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们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通常为我们办一餐供养,要花费五百个金钱哩!”贫生童子虽然自知年纪小,但他相信为了供佛斋僧,一定会使他达成目的的。

老人遭儿子抛弃无奈乞讨,佛陀出妙招教化不孝子

老人将佛陀所诵的偈颂铭记于心,辞别佛陀后,老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第二天上午,老人将亲友和街坊都喊到自己家门口,当众诵出佛陀的偈颂: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亦为娉其妻,而自舍出家。众人听偈后,对老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儿子的不孝行径表示愤慨。他的儿子儿媳听后异常惶恐:父亲一生目不识丁,现如今却能流利诵出如此深义的偈颂,一定是受到神仙的点化!从此老人一家皈依佛门,成为虔信的三宝弟子。

佛陀的亲身示範:如何面对美人及恶口辱 ... 者?

在这里,佛陀遭到一伙流氓的恶...,这是任何一个圣人都没有遭受过的辱...。事情起源于前一年,佛陀拒绝娶摩甘蒂耶为妻所引起。当婆罗门看见佛陀时,顿时被佛陀庄严英俊的相貌和高贵威仪举止惊呆了。佛陀依然面带微笑,踏着安详而稳重的步伐前进,任凭他们疯狂地大...。

八关斋戒传奇

但是两人因为已经受持八关斋戒,所以只好将今天受戒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表明过午不食。大臣打开层层锦布包裹的经盒,一部《十二因缘经》、一部《八关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间。国王将《八关斋文》恭置于金盘之上,亲自送到御龙泉畔。龙王获此法宝后,回到龙宫,与其五百龙子精勤修持八关斋法。

释迦牟尼佛:倡导男女平等第一人

但在佛教中却有例外,女性与男性在佛性的修证方面是完全平等的,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倡解放妇女、提高女性地位的第一人。追溯佛陀是怎样提倡男女平等到渐进提高妇女地位,对于今天谈佛教的男女平等问题,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佛陀的观点,与当时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截然不同,佛陀真正代表了下层阶级人民的利益,提倡男女平等。在中国佛教史上,女性一直处于弱势阶层,这是不容置疑的。

佛陀生卒日2600年来谁人解码

佛陀的生卒年代传说有六十多种说法,众说纷纭;近2600年来,没有人能够追溯、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时日。不确定的佛教圣日,就这样传承了近2600年。蔡博士对佛陀生平事迹进行了重新整理,推算了佛陀生、卒日,并推算出从1950年起到2130年卫塞节的准确日期,从而使人们对佛陀和佛教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蔡教授从香的数目找到统计佛陀生、卒日子的灵感。

佛陀不是神

即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不能成佛的原因,是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这一点说明佛教是不承认“神”的权威,佛教将“神”认知为生存在法界中的三善道众生,稍比人道多一点殊胜而已,也具有人道不可思议的神通,通常乐受多于苦受。并说明一切众生都可透过佛法的修持而成佛,因为众生与佛陀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佛陀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

佛陀的智慧:经济学发展的理论之源

佛陀一开始就关注对人类内在智慧的开发与精神力量的提升,其智慧可以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宝贵理论之源。古希腊的色诺芬认为经济即家务管理。以佛陀的智慧观之,实在是失之偏颇。佛陀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均是因缘和合而生,即所谓“缘起”。但佛陀的和谐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却得到了回响。佛陀的因缘和合观揭示了人是人与人和合而成的,因此经济学应是指导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利益和谐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