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陀遇到孔子:比较二人之教育观 为更清楚地表述孔子与佛陀二人的教育...,下面略作展开加以说明。具体而论,佛陀教化弟子不外言传、身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佛陀在教化弟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孔子回答说,不仅因其官位要如此待他,对盲人也更应如此。此外,有一次佛陀受阿耆达国王之请,赴该国结夏安居。由于中途变故,佛陀与五百弟子没有受到供养,加上该国遇上灾荒,谷米昂贵,乞食难得,弟子们饿得东倒西歪。
出离三界的因果 体慧长老在龙庄讲寺3月17日开示台湾省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要出离三界,就要有出离三界的因果。八关斋戒,八条戒都有他的好处,不...生得长寿的果报,不偷盗得富贵的果报,不淫欲得出离三界的果报,不妄语得尊贵的果报,不饮酒得智慧的果报,持戒就从无形的业力中脱离出来,那你就清净了。一切境界都是业感缘起的假象。人会依业力而产生习气,习气养成了,就会变成主导意识的主人。
论说佛陀对在家弟子之遗教 论说佛陀对在家弟子之遗教张光雄凡为家庭、宗族、弟子、百姓之存亡兴衰,乃至对人类或法界众生的生死解脱,赋予爱心之关怀者,于平时常为谆谆教谕,诲之不倦。以上乃“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之延录章句,该经是世尊金口于忉利天宫,当百千万亿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之前,公开宣讲的,是一部佛陀对在家弟子所说的遗教,等于佛陀对出家弟子比丘所说之“遗教经”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佛陀的本怀与现实中的佛教 佛陀的本怀与现实中的佛教金易明本文系作者近年来研学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有感于部分佛教徒对于佛教信仰真谛的迷失,因而对一些佛教基本问题的阐述。佛陀本怀信仰现实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久而久之,佛法的精髓被抽空,佛陀的本怀被遮盖,成为部分佛教徒的信仰之痼。当然,这种变化仅是一种在坚持佛教的根本宗旨基础上的与当地、当时文化的适度趋同。
佛陀感召下的道德律令 佛陀感召下的道德律令佛教伦理规范及其对现代人文关怀之价值的探究金易明本文由宗教伦理与宗教形态之一般关系论述出发,引申为系统阐述佛教伦理的基本内容、教理基础、与中国儒学伦理的冲撞、融合的过程,以及佛教伦理在现代中国人文关怀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康德的“道德律令”须借助于宗教的伦理规范得以实施。对于康德而言,“道德律令”高于“灿烂星空”,内心世界比外在世界更令他敬畏。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摘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出:证无我、入涅盘、解脱人生之苦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为了避免对佛陀本怀理解的偏差,本文从佛教的源头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佛陀本怀。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归与入世关怀在人间佛教中的表现。
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及其教法1.佛陀的缘起1-1.佛陀不是神1-2.出家到成道1-3.初转大...1-4.佛法的诞生2.佛法在中国2-1.佛法的传入2-2.经典的翻译2-3.宗派与传承2-4.藏传佛教2-5.中国巴利语系佛教2-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中国佛教的特点2-8.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3.佛法的内容3-1.佛法的世界观3-2.佛法的人生观3-3.小乘佛教的基本内容3-4.人天乘与大乘佛法4.佛法基
释宏满文章之舞剧《伟大的佛陀》 并已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以,为了缅怀佛陀的无尽功德、勤苦修行的精神以及慈悲利生的事迹,通过舞剧的形式,来表现佛陀一生修行的过程和创立佛教的丰功伟绩,重现佛陀一生伟大的精神特质和光辉形象。后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十六岁时,父亲就令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
果报还自受--目连尊者的故事 一天,目连尊者因长久飞行,未曾歇息,最后体力不支掉落山中,正好掉在车辐老公的面前。老公公以为是怪物出现,便举起车轴击打目连尊者。尊者不仅懊恼羞愧,而且因疼痛失去意识。佛陀知道后,哀愍尊者,以佛力加持,令尊者回复意识。尊者百思不解,想不透自己为何会遭此灾殃?因果在平时,如何让自己处于良性的因果循环,便是有智慧的行者要精进努力的。把握当下,深信因果,信满成佛!
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大愿 释迦牟尼佛所发五百大愿如白莲花之殊胜大愿释迦世尊(海尘)得授记当场其他众生所发誓愿摄受浊时众生微财转轮王施身编者案————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大悲白莲华经》,所着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一份相当令人感动的佛教着作,论中述及了释迦世尊在过去世中所发的五百大愿及本生故事。实在愧对释迦世尊为救拔我等而发的五百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