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须菩提(解空第一) 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解空第一人中第一阿罗汉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当似的。

佛陀如是说(长膝经)

长膝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八集第54经。在这部经中,一个姓虎路名叫长膝的果离亚族人前往请教佛陀:一个俗务缠身、享受欲乐的在家人要怎样才能获得今生的幸福快乐以及来世的幸福快乐?长膝经脚注部分:32虎路:长膝居士的家姓。因其祖先出生在老虎出没的山路上,故其家族以“虎路”为姓。33佛教强调信仰,但信仰的对象是佛陀的觉悟,即相信佛陀是断尽烦恼者、具足智慧与德行者,是导师、觉悟者等等。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3)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释果平改写古拉长老的故事②不得已,心怀惭愧的古拉将自己的状态向佛陀作了陈白。女尸面目娇好,身段修长。《长老偈》◇邓殿臣译五十九憍萨罗住长老偈小传:名Kosalavihari,意为“憍萨罗住者”,是安加纳瓦尼耶长老的另一位朋友。于是征得家长同意,把婴儿抱到寺中。优波离来到尼众寺庙,在大爱道等上座比丘尼的帮助下,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到拘摩罗迦叶母亲出家以前已经受孕的事实,于是回禀佛陀判她无罪。

佛陀如是说(愚人经)

愚人经本经译自《增支部》第二集第22经。原典无经名,经名为编译者根据经文内容所加。反之则称为智者。不知错的人是可怜的。善恶分明者以及知错就改、虚心接受批评者才是有智慧的人。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2)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释果平改写富公子罗吒婆罗的故事①罗吒婆罗是拘留国瑜芦吒城国中首富的富家公子,而且是他父母晚年向天神求来的独生子,财富、妻妾、奴婢等的享受,除了国王,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长老偈》◇邓殿臣译二十九哈利得长老偈小传:舍卫城婆罗门种。僧以此偈表明决意林居的思想。三十二苏比耶长老偈小传:名Suppiya。偈陀32躯体易老朽,应向不朽行;无轭无贪欲,最高涅盘境。

佛陀如是说(绑刀氏之子经)

有一天,村长绑刀氏之子前往谒见世尊,谈到了当时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习俗: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祭司据称能够超度亡灵,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汉、全自觉者,如果希望的话,必定也能超度整个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运。佛教强调的是智慧。当时,村长绑刀氏之子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

从《法华经》立喻窥探佛陀的教育之道

从《法华经》立喻窥探佛陀的教育之道弘瑞前言所谓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本文试从《法华经》中的三界火宅喻、穷子喻、轮王髻珠喻来探讨佛陀的教育之道,以及对这种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若干个人浅见,以飨读者。(二)佛陀教育的宗旨与原则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契理契机。佛陀的教法虽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离开教育的基本原则。如《譬喻品》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佛陀如是说(应作慈爱经)

应作慈爱经本经收录于《小部》的《小诵9》和《经集1.8》。本经共由十首偈颂组成。接着的三首半偈颂把一切众生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不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安稳来散播慈爱,而且还通过不欺骗、不轻视,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对方受苦来修习。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于此所说的梵住。

佛陀如是说(教诫新嘎喇经)

下篇佛陀如是说佛陀在世时,虽然孜孜不倦地说法教化了四十五年,但却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本著作。教诫新嘎喇经本经译自巴利经藏《长部》第31经。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所作的教导,故名为《教诫新嘎喇经》。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中,本经被视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是获得幸福生活和美满人生的最佳指南。

佛陀如是说(人经)

人经本经译自《相应部·有偈品》第三相应第2经。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当时,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来到世尊的地方。坐在一旁的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问世尊说:“尊者,有多少种法能在人[心]中生起,生起时对人不利、痛苦、不安乐?”人经脚注部分:31法:巴利语dhamma。在佛教中是很常用的名词。在这里是指事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