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法华经》立喻窥探佛陀的教育之道

从《法华经》立喻窥探佛陀的教育之道弘瑞前言所谓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施教方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说教法有八万四千之广,不外权实二教。其中所为权教、方便教、渐教等,最注重运用譬喻文字如“指”,实喻如“月”,要因“指”而见“月”,由譬喻而见实义。善说巧喻,从来是佛陀说法度众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从《法华经》中的三界火宅喻、穷子喻、轮王髻珠喻来探讨佛陀的教育之道,以及对这种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出若干个人浅见,以飨读者。一、佛陀教育的特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一生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佛教的典范,其实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以下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佛陀教育的特色:(一)佛陀教育的对象及目的所谓教育:就是人类传递和开发文明的 ... ,也是人类共同成长的基础,人不能生而知之,人本就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能不能从一个稚童“成”人,“成”什么样的人,需要给他什么教育,需要看他接受什么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心的向背,素质的高低,也全看他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方向明确,人类的真、善、美资质就得以发扬提升,世界的和谐进步就容易达成。所以,教育很重要。九法界的众生都是佛陀所教育的对象,但其中以人最为重要,因人间苦乐相参,人人都有厌苦欣乐的心态。所以诸佛出现于人间,示现八相成道,说法教化众生目的是为领众生开发真如自性,转迷成悟,以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说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此可知,佛陀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都获得与佛同等的智慧,解脱和自在。(二)佛陀教育的宗旨与原则佛陀教育的宗旨就是契理契机。所谓“契理”就是契合佛法的基本原理,“契机”就是契合众生的根机及时代的要求。因此,佛法的弘扬也是依据佛陀的教诲,针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及种种特殊的众生根机而形成不同风格的说法方式,因而有了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形成不同的佛法表达形式,逐渐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佛陀的教法虽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离开教育的基本原则。佛陀说法,一般在有人请问的情况下,再一一为之开示解答;也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无人请问而如来自说,那是另当别论,今不详说。现在只举有关佛在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时的四种方式(1、一向记2、分别记3、反问记4、默置记)中的“默置记”为例,来说明佛陀教育的原则。如有人向佛陀请问“实有性我为善为恶,石女儿色为黑为白”等不合乎情理没有意义的问题时,佛都沉默而不作答。此则说明佛陀说法也有一定的原则性的,并不是有问必答,来者不拒的。且以教育者佛陀本身来说,也有三种不能:一是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转定业;二是佛能知群有性,穷忆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三是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若有触及如上问题,佛亦如实告诉学生无法解答。二、佛陀教育的技巧佛陀在进行教化过程中,足迹遍及五印度,其说法技巧、仪式灵活多端,丰富多彩,或以因缘说、授记说、本生说、譬喻说等,体裁不一,风格不同而因村施教,对机说法则是佛陀四十九年教化生涯最大特色。兹阐述如下:(一)以欲诱引、避实就虚的教育之道佛陀教育的第一技巧就是对机说法。所谓对机说法是针对不同根机的人,施设不同的教法,令他们各得其所的一种教育 ... 。佛陀的这种对机说法,首先是肯定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在现实生活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教育水准及能力,所以佛陀教化之前,必先观察学生的文化底蕴、道德品质后,再决定授课方案、内容。每一种不同角色的人一不是天生地就的,二不是立马可得的,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过漫长的劳作,艰苦的磨练,无休止审判,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发展而就的。如本经三界火宅喻中体现得最鲜明。三界火宅喻中,描述了在某国某省的一个村庄中有一位年纪衰迈的大富长者,财富无量又有很多的田园宅舍及供给役使的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可出,住在里面的人口,约有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不等。他家的厅堂楼阁,因年久衰朽,所以墙壁陨落,柱根 ... ,梁栋倾斜,笈笈可危。一日长者外出未归,朽宅四面忽然起火,焚烧舍宅,而在里面的诸子们,全然不觉不知情况危急!此时长者在外惊闻自家宅舍起火,惊惶赶回。只见火焰冲天,分不清哪里是火哪里是宅。怎么办?长者心中万分焦急,想冲进火宅救出其子,显然不是上策因为为宅只有一门,又很狭小。若逐个逐个强抱诸子出离,时间不许可,这万万使不得。我应当告诫他们危险可怕的事:“此舍已被火烧,你们赶快出来,否则命葬火海,赶快出来啊……”谁知,父虽怜爱慈悯,好言诱导,而诸子等却贪着嬉戏,不肯信受,于此火宅不惊不怖,毫无寻求出离之意,仍然四面跑着玩耍,罔然视父而已。这可急坏门外的父亲。知子莫若父,长者于情急之中,计上心来,大声告诉诸子:“火宅外有你们想要的最好玩、最难得的羊车、鹿车、牛车的玩艺儿,你们赶快出来取,我都给你。假使现在不要,后必尤悔。”诸子闻说门外有三车,争先恐后奔出火宅,向父索取三车。长者见诸子平安得出火宅,最终兴高采烈地同等赐于予诸子一辆大白牛车。诸子喜出望外,各乘大车云游四方……此一火宅三车之譬喻文中之长者,即是佛。大舍宅,喻迷乱的世界有成住坏空之相。诸予,喻未能如教修行之众生。而所谓火宅,就是指处于纷乱的世界中的人们,饱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所烧者,不知不觉,不求解脱。佛陀为令他们出离纷纷嚷嚷的人世间,就以羊、鹿、牛等三车权说三乘教法,来诱引众生先入小乘道,最后开三车的权教,显一乘大白牛车之实,令众晓喻归一佛乘,各各成道。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说的即是这个道理。(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之道修学佛法,仅有理悟而无事修,就如同“说食数宝”,疗饥抒困亦不可得,遑论断除烦恼,开发智慧。就菩提道而言,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不是凭藉知识或学问即可达成,而是需要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就。如《童蒙止观》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这就是说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要想达到涅盘境界,求得解脱,必须定慧二法并用双修,止观二法等量并重,因为只有止(定),才能消除烦恼,并为增长智慧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观(慧),才能断除妄惑,产生正确的证解。如果单修禅定而不学智慧,名愚昧的禅定,如盲人骑瞎马,易堕坑堑;若单学智慧而不修禅定,则是世间狂慧,犹如大风之中的灯摇曳不定,不能彻底照清万物。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方能到达清凉地。如《譬喻品》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就如法华轮王髻珠喻中说:譬如有一转轮圣王,征服了诸国后,当论功行赏一般有战绩的士兵,便赐予田宅、聚落、珍宝、象马车乘等,惟髻中明珠,不轻易赐与,必待诸兵有立大功者,方将珠赐与。佛陀教化众生也是如此。对于一切求众生,为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乃至为说禅定、般若、若涅盘等世出世间法,而众生依其教化,在实践修行的过程中,与各种烦恼作战且征服了烦恼。其间或得人天福德、或得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果果位者,虽暂得安稳,然非究竟,如彼轮王,随功行赏,惟不赐与髻中之珠。须待此类众生,能够回小向大,发心广修六度万行,于中更断尘沙无明等惑,证得与佛同等的智慧,如彼轮王,见有立大功者,方才赐与髻中明珠。(三)以身作则的教育之道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以整个人格在教育学生,接受学生最严格的监督,所以他必须明时处处严于律己,在道德行为上做学生的表率。因此,佛陀在教育事业中常用布施、受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门,来以身作则地教化众生,而这种方便法门是从佛的慈悲心而来,以慈悲为本,故开方便之门。这在法华穷子喻中也体现得非常明确。穷子喻中介绍:有一孩童,幼小舍父离家出走,流浪他国许久以后,于长者门前不期而遇,因见长者威德殊胜,侍者围绕而拥坐,故而生起逃走之念。此时,长者却已认出其为亲子,遂遣人将子捉回。然其子因惊慌过度而闷绝。故而长者便暂离亲子,日隔不久,复派人劝诱其子作除粪之职。长者欲近其子,脱珍丽之服,着蔽垢之衣,与其共作除粪之事,教彼知识,彼此沟通,穷子与父,情好日笃,信任不疑,俨然一家。这时长者,年老有疾,自知不久,死时将至,即聚亲族,及诸大众,对众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实其父,我今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好大欢喜,得未曾有。大富长者是穷子之父。穷子不识一切家业皆是自己本有,不敢承担。此喻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无始以来被无明烦恼之所蒙蔽,迷失了自己,而不能反观认识本来面目,故在三界六道苦海中轮回不息,不得出离。大悲佛陀为了救度我们这些颠倒愚痴的众生,卢舍那身,现丈六老比丘相,施设万般慰喻来教导、改造、栽培、摄受众生。1、采用布施的 ... 来摄众生。布施一方面是福德的泉源,另一方面也是与众生结缘的媒介。因此,佛在度生时,根据众生不同的病因,施以不同的药方。若钱财心重者,则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若求知心重者,则给予精神上帮助,使双方情谊融洽,直至逐渐深厚,进而达到度生进入佛道的目的。如彼长者,监终集众,付子家业。穷子欢喜领受,得未曾有。2、以爱语的 ... 来摄受众生。即佛依众生之根性而对之善言慰喻,教化启迪,使其对佛法产生信乐欣求之心,进而接受佛法。如彼长者,命令使才,劝诱其子,作除粪工作。3、以利行摄救度众生。即诸佛所作之事,皆为众生利益着想,尽量做到有利于巩固和增进众生对佛法信仰之事,使之坚固佛法的信心,以助其脱离人生痛苦的困局,所以就能得到众生的信仰和拥戴,并以此来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如彼长者,雇子除粪,倍付工值。4、以同事摄济度众生。即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必须要深入民间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使其对你产生信任,容易接受你的意见,然后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如彼长者脱珍御蔽,隐匿威德,并与穷子,打成一片,做除粪工作,教他知识,学习礼仪,彼此信任,俨然一家。(四)以威神力调伏的教育之道《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所以佛陀在度生过程中,除了以慈慈六来摄受众生外,还可以用威神力来调伏之,也就是神足教化。所谓神足教化,即是佛陀以他不可思议的神通力用来教化众生。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五中史记载:“彼云何名为神足教化。尔时世尊或作若干形还合为一;或不现或现石壁皆过无所障碍;或出地或入地,犹如流水无所挂碍;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有挂碍。……如是世尊现神足。”又如《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中云:“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救佛道者,现此希有事。诸佛謦咳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种动。以佛灭来度后,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以上所说的,就是佛陀以变化各种形象,或作出入壁地中而无阻碍;或化作结跏趺坐充满虚空,又如鸟飞空中,甚至可将舌头伸到梵天,乃至声音传遍十方国土。这种种神通,也是佛陀应机示现教化众生的 ... 之一。如最为典型的是佛的堂提婆达多,将要害佛时佛即以神足力感化之。神足教化的另一种 ... ,就是威仪教化,也是一种人格之感化。佛陀的外表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威信力,再加上他内在的智慧,即十八不共法的人格特色,这就是佛陀以色身威仪与法身威仪的无形感化力来度生的 ... 。如阿难尊者,就是见佛的相好庄严而出家学佛的。这种教化法,不需要语言的媒体,只用佛陀的人品和德行来教化众生。有时这些 ... 比言语更有教育效果。如现实生活中,也有的看到出家人身着一袭长衫,手持一串念珠,一副庄严威仪,给人一种洒脱自在,仙风道骨的感觉,于是便欣慕而求出家者,也是很多的。三、佛陀教育之道的积极意义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了。通过这二千多年的历史考察,充分证明了佛陀的教育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理,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这就强有力地表明佛教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宗教,因为佛教是以契机契理为前提,立足于“人本”思想上而作出适应的调整,起到化世导俗之作用,故有人说,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然佛教教育与一般教育既有着共同的相似点,又有着不同之处,而这不同之处则从佛陀教育特征中体现出来。兹阐述如下:(一)特征之一:以受教育者为重心。即佛陀在教化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每位众生的根器、能力、家庭背景之后,再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人施予不同的教化和教育方式。因此佛教教育是随机摄化,没有固定统一的教材。(二)特征之二:采用问答的方式。即针对某些事情,佛陀先发问,或由弟子先邀请发问,佛再作解答。也就是采用启发式的教育 ... ,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路,给予足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特征之三:采用反复譬喻的 ... 。即佛陀在解答众生的问题时,仅管众生一时难以明白,但佛陀总是以慈悲柔和来平等对待,仍一如继往的以反复譬喻的 ... 、具体实际的例子,来深入浅出的教化众生,而毫无不耐之色和厌倦之心。而老师这种诲人不倦的态度,则体现着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在情感上能够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努力学习。因此,自古以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被称颂为教师的美德。(四)特征之四:威仪教化,即今日所谓的身教。也就运用榜样示范,教育者应注意搞好自身言行的示范。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是“人之楷模”者。学生领略人生的意义,学会作人常与教师的言传身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能言传、言教,还要经常用自身的人格,情感去感化学生。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触动,感化学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佛陀外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内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更是堪称为人天师表的楷模了。此为世间良师所不及。结语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教育不外乎本着自己圆满觉悟的智慧,观察众生的机宜,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教育众生,同登正觉,达到成佛的目的,因此佛陀的教育,也就是自觉觉他的教育。故今日修学《法华法》之后,不但要体会到佛陀弘法度生的悲心和悲智,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佛陀契机契理,有针对性、有技巧性的教育 ... 和弘法形式,令佛法深入社会各阶层,发扬光大,永存于世。参考资料:1、宣化上人讲述《妙法莲花经浅释》2、朱封鳌校释《妙法莲花经文句校释》3、星云大师编着《佛光教科书》⑧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4、《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5、印顺法师着《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法华经》立喻窥探佛陀的教育之道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2.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3.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4.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5. 南朝猛将萧摩诃从13岁猛到73岁,威震敌胆,却晚景凄凉,黯然谢幕

    纵观历代亡国之主,无不有其可恨之处,尤其如商纣,如隋炀,如刘子业,如萧宝卷,暴虐百姓。但另有一些亡国君主,可恨之中,更多的是可怜、可厌,如汉蜀后主刘禅、如陈后主叔宝,如南唐后主李煜,如宋徽宗赵佶,如王衍,如孟昶,这些人都有小聪明,甚至多才多艺,但在治国处政上,多半颟顸昏庸,不知所为。这其中的陈后主叔宝,败亡之后,还恬不知耻,向隋文帝杨坚乞官。

  6. 神仙都长什么样?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俊道骨仙风,有的丑陋吓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古人最初把神仙想象为一位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的完美神人形象。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不但是修炼方士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汉中叶,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修炼,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

  7.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8. 残酷真相:这个社会正在「 ”惩罚”阅读经典的人

    作者:拙棘本号原创编辑:吴伟雷蒙·威廉斯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个年代都有文人哀叹,自己小时候那个田园诗般的老英格兰已经消失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鄙的国家,而有趣的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老英格兰却是上一辈文人眼中污浊败坏的新英格兰,相应地,上一辈文人也在美化自己童年时代的英格兰,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9.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胡适母亲的三个教子秘诀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10. 鬼谷子这个神人他的绝学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学习运用《鬼谷子》?

    最后与其妻子莘姒夫人得道成仙。其主要作品为《鬼谷子》、《本经阴符号七术》、《关令尹喜内转》。其主要作品《鬼谷子》共十二篇: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其显为人知的是纵横术。如果要形象权利人事,就要动用心思,运用谋略影响关键人物,达到目的。

随机推荐

  1. 梦见家里发大水

    周公解梦梦见家里发大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家里发大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是谁?除了周亚夫还有他!

    >汉景帝能在短时间内平乱,名将周亚夫功不可没,这位再造汉室江山英雄也从此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其实,平定七国之乱的汉朝功臣中,除了周亚夫之外,还有一位宗室功臣,他就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正是刘武在梁国的坚守,为周亚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得以顺利平定叛乱!

  3. 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一)

    这里面,也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吴刚本来是个庸俗的、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之徒,每天闲得难受,吃喝玩乐,生活很堕落。然而经过数载的寻访,吴刚依然是一事无成,他心灰意冷。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吴刚面容憔悴,出现在自家门口。吴刚推门进屋,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在震惊之余,吴刚感到了羞辱,自己的老婆竟然和别人生了三个孩子!

  4. 如何鉴别白酒的真假?白酒真假的识别 ...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蒸馏酒,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以前,假白酒的主要材料是用甲醇与劣质白酒勾兑而成。严重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意识丧失。鉴别假酒最简单的...1、问问商家酒的产地和来历。

  5. 舍利弗(智慧第一)请求先涅槃

    舍利佛--智慧第一请求先涅槃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说三个月后,自己要进入涅槃。大家的悲哀,无法言说,舍利弗是怎样也不忍见佛陀涅槃的。诸比丘都捧着香花送舍利弗,这是寂静、庄严的行列,大多数的比丘都流着眼泪。

  6. 梦见炼制白金

    周公解梦梦见炼制白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炼制白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大通湖电视台健康频道:豆腐你这样吃过吗?

    有句俗话叫:「”白菜豆腐保平安”,肯定了豆腐的健康价值。豆腐这一中国美食,已经延续了千年不止,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地居民的认可。豆腐的生物学价值可与鱼肉相媲美,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它几乎都有,且脂肪含量低,素有「”植物肉”之美称。因为豆腐含有半胱氨酸,能加速酒精在身体中的代谢,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毒害,起到保护肝脏的工作。豆腐的钙含量也很丰富,两小块豆腐就可以满足人一天的钙质需求。每100克豆腐中含蛋白质1

  8. 梦见尿盆

    周公解梦梦见尿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尿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床脏了

    周公解梦梦见床脏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床脏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 称霸天下竟然全靠这支玄甲军,究竟是有多强?

    是的,...当时所统领的部队确实非常精锐,而且他自己还训练了一支天下无敌的征战大军,他将这支军队称为玄甲军。也正是这支部队一直为...以及唐朝东征西战,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哪一个拿出来,单兵作战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这支玄甲军能够横行天下,畅通无阻。有一次,...被困在虎牢关,境遇非常危险,最终正是这支精锐的玄甲军,帮助...逃脱虎牢关,并且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