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阿罗汉的足迹(二)

第五章五根“根”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因此才称为“根”。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体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开发“修习念”,一直到证得“出世间的正念道”。这种四种构成因素是:一、对于佛陀的神圣特质,例如“阿罗汉”、“正等正觉”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近行定”是指,当我们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的时候,所证得的稳定、坚持的专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样。

佛陀论交友

佛陀论交友◎慎言在《佛说善生子经》中,佛陀向善生子讲述了消财进入恶道的六种祸患。佛陀认为,这四种人不可与之交友,聪明之人应当远离他们。佛陀告诉善生子,取异物之友,有四种类型。四善友佛陀在《佛说善生子经》中,还向善生子介绍了四善友。佛陀认为,有四种善友,他们心怀仁慈,经常关心利益他人。佛陀认为,能够同甘共苦的朋友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佛陀认为,本业之友应当做到四点。

佛陀PK孔子: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

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仅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佛陀与有情

佛陀与有情小寒山世间上无论任何一件事和物,都不能跑出对待的圈子。那末,佛经上说的“佛陀与有情”也就是随顺世间而说的,因为佛陀大悲心为着救度众生起见,不得不假作世间上的名言。如果在佛教的真胜义的理上说:那“佛陀与有情”本是平等无差别的。然而在俗谛的事上说:那“佛陀与有情”却又爽然不昧了。佛陀与有情本同一体,这体就是真心。

佛陀的遗教与涅盘

佛陀的遗教与涅盘◎张家提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初转四谛...,度化乔陈如等五比丘,从此开启了他四十九年弘法的历程。佛陀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弘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盘。”在佛陀入灭之前,又有一个外道须跋陀罗,年龄已一百余岁,是外道中很有道德学识的长者。

佛陀的根本教理

佛陀的根本教理心源一总说佛陀四十五年间的说法教化,是为着使一般世人,脱离生死苦恼的大海,得到常住安乐的涅盘彼岸。可是现在由于历史的研究,概观佛陀的说法,某根本教理乃是四圣谛。所以由全佛教的教理上观之,带有重大的意义。可是在佛陀的说法中,将此二种的根本问题,比较的最能显示者,则是四谛法。在此意义上,四谛的教义,不但佛陀的根本教义,实可谓是全佛教的根本教义。同时也是进入佛教之门。

(四十一)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他不知道、也不了解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特殊用意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是神教;真正清楚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一)

序泰国南藏《佛陀语录》,原为泰僧皇公摩婆耶波折罗禅那亲王御选。佛历二四...年,甲级法士及九级巴利文学位通述比丘,逐句依经解释,并为分品,深合初学佛子之参读。黄仁堪识佛历二五一七年十月十九日第一、人品~第五、忿怒品作者:皇波折罗禅那编第一人品一、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很好的。

(七)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七)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卫塞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个名叫‘卫塞迦’的单称。大多数的假日或圣节,只纪念某一事,有时候是某人诞辰,或一国的独立日,或战胜纪功日,卫塞节或佛陀日,不仅纪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盘的一代史迹纪念日。

(四)佛陀的圣号释译

(四)佛陀的圣号释译悉达多乔达摩太子成道后,圣号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佛的姓,译义‘能仁’,牟尼是佛的名,译义‘寂默’。能仁是表征佛陀有慈悲救世,牺牲无我利他的德行;寂默是说佛陀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表征他的智慧高深最胜,有自利的功能。故佛陀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