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三)佛陀的族姓简释

(三)佛陀的族姓简释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姓,种族姓,四种姓,及所属的民族分别略释:一、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幼时的名字,译意是‘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乔达摩是佛陀家族的姓,可简称乔达摩,就是悉达多太子的姓。

1、佛陀是否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

(一)佛陀十分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释迦牟尼的祖国就是迦毗罗卫,佛陀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出现在琉璃王进军的大路上。琉璃王第三次进军时严密封锁军事行动的消息,灭掉了迦毗罗卫国。据说佛陀这时心中非常悲哀,头痛多日,对祖国的沦亡深感痛心。佛陀的这一事迹,深刻地教育着他的弟子,要时刻维护自己的祖国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

恶报无法逃避—佛陀如是说

另有一群比丘,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也急于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么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丘也要去面见佛陀。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世人最紧。

11 放下!放下!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佛陀慈祥地说着。“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您认识佛教吗》佛陀如是说 (人经)

人经本经译自《相应部·有偈品》第三相应第2经。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前往请教世尊:有哪几种法在人的心中生起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利、痛苦和不安乐。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唯有在贪嗔痴的驱使下,人们才会造作各种各样的恶行、不善业。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坐在一旁。

佛陀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

在塑造释迦牟尼佛形象的过程中,佛教对造像的形体形象特点,逐渐规定了具体要求,这就是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指世尊的三十二个显着特徵。实际上,在汉化寺院的造像中,三十二相能大致表现出来的不过十二、三相。其次,塑造释尊,从降生佛、成道相、说法相,直到涅盘相,自小到老八十年,形象全都一样。

第二十一章 佛陀临终

据说凡是佛陀去世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现象。阿难陀意识到佛陀最后的时刻已经临近,于是他恭恭敬敬地请问佛陀如何处理他的遗体。和尚们告诉了佛陀。于是阿难陀把末罗人按照家庭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带他们去见佛陀。跋陀罗接连三次请求被拒绝。他请求佛陀收他为徒,佛陀许诺了,并取消了对他的4个月的考察期。这时,佛陀的心又回旋直下,经过所有阶段,进入了圆寂。

佛陀--人类的伟大导师

两千五百三十七年前五月月圆日,人类的伟大导师——佛陀诞生了,他的诞生给...、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世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的一生。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圣者。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佛陀的古道 第十一章 正命

第十一章正命戒的第三项,也是最后的一项,是正命。我们必须记住,这是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对印度社会说的,当时印度社会的构成,甚至像现在一样,大部份是由农、牧民和商人构成的。在现今的世界上,正命是最难遵守的法则。但是虔诚的佛教徒,不能承认与别人在一种职业中谋生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佛陀不轻视在家人,而是对他们的弱点和缺陷表示同情。但是佛陀知道此人整整一天未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