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百世佛父今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次,佛到祗陀园去,路途中,遇一婆罗门老人。

长者子的供养

回家之后,长者子向父母表示,希望能请佛陀及诸大比丘到家里应供。于是世尊为大众开示长者子的过去因缘。长者子的前世是波罗奈国人,虽然也是出生于长者家中,但因父亲早逝,家道中落,逐渐穷困。长者子对于无法供养三宝,始终耿耿于怀,于是毅然舍下贵族的身份,到富贵人家委求作奴,供人差使。一年后,长者子向主人请求千两金的报酬。由于这段至诚供养的因缘,长者子命终后,得以生至富贵人家。

顽倔不驯的车匿

车匿是陪伴悉达多王子离开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时的侍者,当悉达多王子究竟证悟,成为佛陀时,车匿也出家为比丘。虽然佛陀多次劝诫,车匿仍我行我素,继续诟病、毁谤舍利弗与大目犍连。佛陀入灭的前一夜,唤阿难到床边来,并告诉阿难在他入灭后,默摈车匿,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请他参与任何事。佛陀入灭后,车匿领教到其他比丘对他的态度后,深切后悔过去错误的言行举止,因此向僧伽认错和致歉。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比罗陀守德招福

长者一直到临终前,还一再吩咐儿子比罗陀一定要切实遵行此遗训,千万不可忘记。比罗陀眼看一年一度的腊八又要到了,而家中已无多余的钱财来供养佛陀及众比丘,想着想着不禁感到愁闷不安。当天,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前往比罗陀家中,接受夫妻俩至诚的供养。第二天早上,比罗陀夫妻发现家中以前存放财宝的地方,竟然堆积如以前一般多的宝物,两人感到又惊又喜。

内部比丘闻莲喻坚固道心

言毕,五十位长者子立即现出清净比丘相。城中亲友听闻此一盛事,相约来到崛山供养赞叹,并且祈请佛陀及诸大比丘于次日午斋接受大众的斋供。次日,佛陀亲领法师到城里应供,用斋完毕,即为大众开示妙法,听闻者莫不法喜。语毕,便与大众返回崛山。五十位比丘闻佛说法,顿舍妄情染想,生坚固道心,精进不退。

佛教故事之慈心不 ... 世世无患

过去,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住着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佛陀除了为她们开示...生的罪过以及护生的福报外,也解释无常的道理,即使恩爱非常,也难免有别离之时。于是,慈悲的佛陀又为男子们再说一次不...得福、...生有罪的道理。佛陀并且请罗阅祇国的瓶沙王,赐给他们田地与粮食。从此以后,整个罗阅祇国和国家边境外的人民,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采花遇佛供养

其中,有名采花人心里暗自思忖:我应当将手中的鲜花供养佛陀,可是国王个性那么严急,连交付鲜花的时间都不准延迟,更何况是没有收获,这样做一定会危及我的性命。但是想一想,我今世如此贫贱,又为官府所奴役驱使,能够在此遇见尊贵的佛陀,若能供养,甚至听经闻法,不知有多么殊胜!采花人回到家后,便与家中的父母妻子辞别,表明国王将会取其性命。

《次第花开》第三章之二 因果

第三章之二因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无限的因果相续中有限的某个片段。当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过了目前的认识范围,人们很自然就会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我们要知道,细说从头,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说清楚啊。据说佛陀有一位叫周利盘陀伽的弟子。他当初想出家,却被佛陀其他的弟子拦在门外。

罗汉、菩萨、佛陀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小乘涅盘,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