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陀,请让我拉着你的手

佛陀,请让我拉着你的手就是这双脚,赤足行走在2500年前的印度大地上,整整49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也无论在山林还是旷野,更无论是豪华的宫殿与漏雨的茅檐下,凡是这双脚驻足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熄灭烦恼、净化生命、圆满人生的智慧与慈悲,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尊崇与怀思,留下了......留下了…现在是到了脱下佛陀金装外衣的时候了。古道苍苍其路漫漫,让我们拉住佛陀的手――同行!

施珠得道

佛住世时,有一位擅长监赏宝珠的婆罗门,偶然获得一颗如意珠。於是婆罗门携带这颗稀世奇珍,从南天竺到东天竺,遍历各国请教高明,却始终无法如愿。婆罗门环顾四周,朗声发问:「请问有谁能够监别这颗如意珠?」众人莫不摇头默然。见状,波斯匿王当下决定带领这名来自异城的客人拜见佛陀,解答疑惑。佛陀端详风尘仆仆前来的婆罗门:「你知道这颗宝珠的名字、来处、功用吗?」「不知道。」婆罗门据实以告。

师质子摩头罗瑟质

等到足月,师质的妻子产下一名相貌端严的男婴。初为人父的师质特别请了几位相命师来占卜儿子的命运,相命师除了为他取名为「摩头罗瑟质」外,也都说这位孩子具足无上福德,将来必有光明的前程。摩头罗瑟质长大後,非常向往出家的生活,於是央求父母让他出家修行。摩头罗瑟质拜别父母,来到只树给孤独园,以至诚恭敬之心顶礼佛陀,恳求出家。

佛度梵志

离去时,年轻人也以财物馈赠船夫,表示感激之意。也因为如此,年轻人傲慢的心念愈加炽盛,他心想:「天底下已经没有人能赢过我了。」此时,佛陀在只园精舍以天眼观看这位年轻人,知道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运用神通力化现成一位比丘,手持锡杖来到年轻人面前。佛陀又重新为他开示四圣谛及八解脱之道,年轻比丘至诚专注聆听,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向佛乞食的贫女

舍卫国中,有位贫穷困苦的女子以乞食维生,常常三餐不继,生活不得安稳。初初行乞时,还有善心人士愿意接济、布施,然而时间一久,人们司空见惯,对於这孤单憔悴的身影,也就日渐遗忘,形同陌路。失去同情与照顾的贫女,因为走投无路,於是来到佛陀的住所乞食。当时,佛陀怜悯贫女即将饿死的境遇,於是请阿难送一些食物给贫女疗饥,贫女也因佛陀的慈悲而乞得食物,心生欢喜。贫女命终之後,因当时的一念欢喜心而投生天宫。

四比丘论苦因

佛陀於舍卫国时,一天,有四位比丘於树下讨论:「什麽是世间上最苦的事?」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二位比丘则说:「瞋恚才是天底下最苦的事。」第三位比丘却认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於饥渴的感受。」最後一位比丘则表示:「天底下最苦的是惊怖。」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始终得不到答案。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请示讨论的内容。

老妪的清净供养

老妪的清净供养佛陀带领阿难及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时,一日,朝着一座城市前进。但她因一贫如洗而无法如愿,心当中既难过又惭愧,只好告诉佛说:「我实在很想要设斋供养您,但是,我却什么也没有,仅有的只剩手上这碗粗糙的食物,若佛陀您不嫌弃,就请收下吧!」佛陀看出了她的虔敬以及供养的那份清净心,就毫不犹豫的收下她供养的食物。后来,城主也忏悔自己的过失,和大众一起皈依佛陀,同获清净的信心。

永恒怀念佛陀

菩提法师永恒怀念佛陀写作的因缘:今年八月,蒙藏慧法师的慈悲摄受,寓居于澳洲雪梨之华藏寺静修,期间专门致力于印顺导师之著作的阅读,受益良多。在对佛的怀念中,除了对佛陀遗体,遗物,遗迹崇奉外,更增添了佛的“本生”、“辟喻”、“因缘”的传说及释尊在过去世的修行事迹。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比丘领受佛陀的教诲後,遂前往离精舍有百里之远的深山中精进用功。於是,佛陀化成一位寻常沙门,并以神足通来到比丘修行的山中。於是,比丘恭敬地顶礼忏悔,不再起诸恶念、妄想,并且一心思惟佛陀教法,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谁没有善根

佛陀於众僧面前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为何你不愿让这位老人家出家呢?」舍利弗回答:「佛陀,弟子观察其宿世因缘,发现他实在没有一点点善根呀!」佛陀告诉舍利弗:「千万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为此人的善根因缘是非常微细的,就好比埋藏在瓦砾砂石中的金矿一样,必须藉由甚深禅定与智慧才能发现。」於是,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祈请佛陀慈悲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