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智慧的如实解读 佛陀智慧的如实解读作者:刘朝霞佛教,作为历史最古老、流传地域最广泛的世界宗教之一,在她长期的传播与一再的被诠释过程中,教主释迦牟尼一方面被罩上了层层光环,一方面他的本来面目似乎也愈发扑朔迷离。幸好有陈兵先生的新作《佛陀的智慧》面世。不过,虽然有此难度,值得作者欣慰的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佛陀的智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可以称得上对佛陀智慧的如实解读,而无解释不足或过渡解释之嫌。
《佛陀的教育》米商的奇梦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米商的奇梦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米商有个妻子,长得样子很美,可惜她的内心,并不像她的外表那样美;她常常看到米商布施行善,捐款去做慈善事业,或拯济穷人的困难,或帮助朋友的急需,心里就觉得很不以为然。
巡礼释迦牟尼佛诞生地——蓝毗尼园 为释尊之诞生地。石柱离地三公尺处,有阿育王法敕云:“天佑慈祥王于登位二十年亲自来此朝拜,因此处乃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世尊在此诞生。并特谕蓝毗尼村免除赋税,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蓝毗尼园石柱的刻文词句如下:“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亲自来此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一块石上刻着一个形像并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降生。蓝毗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区,只付产品的八分之一。”
93.佛陀常说五眼,何谓五眼? 93.佛陀常说五眼,何谓“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名五眼。就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就是天人之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就是声闻之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不被境所惑动。就是菩萨之眼,能透澈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门,广行中道实相义。就是如来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佛陀的教育佛教是现在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陀,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宗教家。其实,释迦牟尼佛陀正如孔子,一生尽瘁于教育,是古今人类的导师。释迦牟尼佛陀所施行的教育,有二大原则:一为契真理,二为协时机,契真理为所施的教育,必符合诸法的实相,这是佛陀教育的本质;协时机为所施的教育,必适合大众的程度,这是佛陀教育的作用。
《佛陀的教育》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生佛教的原理,却是佛教本来具有的,并不是太虚大师创造的;简单而清楚地说: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这么说来,佛教既然本来就是人生的,那为什么还需要太虚大师来提倡呢?类此的思想,都是佛教流布上的演变与偏差,并不是佛法的真义;太虚大师有见及此,所以起来提倡人生佛教。他们的疑问之外,也说明佛教本来的就是人生的。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的本怀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的本怀◎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学僧梵悟法师释迦牟尼降生人间的真相是甚么?他有如中国的孔子,是人间正法的导师。佛陀是人间的觉者与智者,所以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是父母所生之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在人间成佛。唯独佛教认为,人是超越神与天,而人间更是天神所向往的再生之处。因为只有人能依着惭愧、智慧与坚忍,以达成解脱的自由。所以,佛陀强调“佛出人间”,“人身难得”。
《佛陀的教育》念佛要生死心切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念佛要生死心切mdash;—念佛七开示之二—&mdash各位法师、各位莲友:今天是念佛七的第六天,明天,念佛七就要圆满结束了。今天是佛七的第六天,明天将是最后一天,也可以说是最后的重要关头了,所以,我要跟各位谈的是:“念佛要生死心切”。这主要的原因,是生死的心不切!虽然念佛是横超三界,要了脱生死,比其他法门容易得多,但是念佛的人,对於了脱生死的心,必须要切;唯有生死心切,才能放下万缘,一心精进念佛。
《佛陀的教育》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从历史来看世界的宗教,佛教创立的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但这古老的宗教,却有其进步的教理。一般说来,宗教的立脚点是信仰,哲学的立脚点是理智;佛教既以信仰为能入,又以智慧为能度,从这一点,也就可以说明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是它是一个哲学的宗教,它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从这一点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所以佛教的信仰,离不开智慧。信智合一,这显示佛教的特点。
《佛陀的教育》念佛要三业清净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念佛要三业清净mdash;—念佛七开示之一各位法师、各位莲友: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天,主办佛七工作的诸位居士要我来讲一些念佛的道理,和各位莲友结缘。“佛”,是佛陀的简称,翻译做觉者;对於人生的实相与宇宙的真理,都能彻底、究竟而圆满的觉悟,所以称为觉者。我刚才上面把“南无阿弥陀佛”分为三段来说明它的意义,那三段的分法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