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 第七章 相者的预言 第七章相者的预言净饭大王在夫人与太子的身旁,见到世间上都在变动的情形,一面欢喜,一面又在忧惧。这位苦行仙人名叫阿私陀仙,在婆罗门苦行的学者中,是一位最具有权威的智者,远离爱着,常入禅定。净饭大王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君主,听说来者是有名的阿私陀仙,就赶快命令侍卫官请他进来。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游 第十章太子出城去郊游王城的欢乐,一日复一日,然而太子却又渐渐的厌烦起喧骚的烦嚣来了。一天,太子忽然向父王禀白,他要到城外的园林中去畅游。就是在这一天,迦毘罗卫国都城的街心,用绸缎宝缦装饰起来,驾车的御者车匿,驾着乘载太子的马车,迅速的行走在路上,路旁站立着城中的老少男女,大家都向经过在路上的太子挥手敬礼,口中并高呼太子万岁。太子回宫的原因,除了御者车匿以外,是没有第三者可以知道。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导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导佛陀对给孤独长者的指导,许多都被记载在《巴利经藏》中。在另一个场合,佛陀以略微不同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上述开示的重要。即使在这些最低层次的不义之财上,一般人只会忿怒与不加区别地谴责它,但是佛陀却能在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上,看出微细的差别。
信仰佛陀 跟随佛陀 信仰佛陀跟随佛陀――学诚大和尚在佛诞日传授三皈五戒上的开示各位在家善男信女,这次传授五戒还是龙泉寺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三皈以前传授过几回,这次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又恰逢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日——四月初八,这个意义非常的深远,功德也非常的殊胜。我们要一心一意信仰佛陀、跟随佛陀,一生一世、生生世世,照着佛陀的教法去实践,根据佛陀告诉我们的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去取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释迦牟尼佛传 第廿九章 归城施法语 第廿九章归城施法语佛陀和弟子们所住的舍卫城只园精舍,和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城相距不远,因此迦毘罗城中人民,都纷纷的传说佛陀不久就要回国来了。净饭大王耳闻这些风声,他并不敢妄想和佛陀相逢,不过他也曾想派遣使者前去迎接,但又恐怕遭受佛陀的拒绝。经验告诉净饭大王,佛陀虽然是他的太子,但佛陀有佛陀的思想,佛陀有佛陀的责任,他知道佛陀这个人不是听人话的人。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第卅二章最初的比丘尼佛陀暂住在尼拘陀林中,有一天,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领约有五百人之多的释迦种族中的女人,到尼拘陀树林中拜访佛陀,并以两件新织的衣服供奉给佛陀。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听到佛陀行化到那摩提犍尼精舍的时候,她和五百志同道合的女人商谈以后,立定最大的决心,把头发剃去,披起袈裟,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赶佛陀。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见到阿难肯出力帮忙,叩头作揖的千恩万谢。
概说佛陀初转 ... 之四圣谛 概说佛陀初转...之四圣谛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开示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摘自咏给菩提学苑之《四部宗义》概述当我们在学习佛陀所宣说的教法时,首先要能够理解「四部宗派」的意义是重要的。首先讲到,佛陀初转...时所宣说的「四谛...」。配合这四个比喻,佛陀宣说了「四圣谛」。
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 第十章忏悔业障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无;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但如果心还是虚妄沉迷,还是不行忏悔的话,恐怕人生的迷梦,将更深沉难醒,而罪业也将更为深重难救了!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缘 第卅三章制戒的因缘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他的父母和他的妻子听了亲戚朋友劝谏以后,无可奈何的只得允许承认他出家,须提那就很欢喜的去出家作佛陀的弟子。为着生育孩子,他做了淫欲的奴隶,妻子的俘虏,因此犯下波罗夷罪。
瞎眼尊者的前世因果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佛陀首先问他们是否亲眼看见尊者踩死这些昆虫,他们回答说没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来说明业力的影响: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医生,却故意使某个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该女人答应迦丘帕喇,如果能够彻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儿子愿意做他的仆人。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若没有心的作用,不会生起任何心理状态,所以说心是所有善恶心理状态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