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朵花的功德 这时候,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不久,一大群男女老幼,手中捧着刚采下的鲜花,静静靠了过来。「佛陀!我们决不后悔,纵使见害,依仗佛陀的功德力,决不堕恶道,必然生于安善处。」佛陀微笑,默默地点头。于是他们把花散在佛陀身上和围绕佛陀的菩萨弟子,立即芬芳馥郁,遍满虚空,采花人见佛陀开颜欢喜,也就欢喜雀跃,请求接受三皈五戒。
佛陀回乡 佛陀回乡佛陀横竖十方,处处是家乡。我讲佛陀回乡,是以世俗的狭义而言。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创教于印度,印度成了佛教名符其实的故乡。令人欣慰的是,继独资创建尼泊尔中华寺之后,中国佛教界又捐资创建印度那烂陀玄奘大师纪念堂。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期盼看到:佛教第二故乡的中国的佛法真经,有一天能回归到佛陀的故乡,促令佛法重新流布于广大而文明的印度大地。
生存:为了尊严和拯救 尽管,人类的祝愿词中,幸福被排在了前几位,不管他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如果说生是乐而成也是乐,那么,此乐也是苦因。因生而有老病死,因成而有住坏空。为此,哲人总认为,美好的总是过去与未来,而不是现在。认为人生是苦,苦有原因,苦可消灭,灭苦有路。我们要追求的,于现世,应是尊严;为来世,当是拯救。在苦中保有尊严,从轮回中趋向解脱。
佛陀的真爱 佛陀的真爱很久以前我就这样说过:只有菩萨有真情,唯有佛陀是真爱。真爱的意思就是慈爱,就是要把最美好的给他人,佛要把最好的解脱和自由赐予我们,所以佛陀对我们是真爱。人天乘需要正确的欲望,小乘需要摆脱现状厌离世间的动力,而大乘需要一种近于痴迷的“爱情”。
佛陀的圣弟子传 女弟子 在十万劫前的一个前世中,她曾在莲华上佛前,发愿要成为佛陀与其僧团「布施第一」的女施主。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她在之前许多佛陀座下广行善事,积聚了成为大弟子所需圆满的心灵资粮。之后佛陀对她与她的随从说法,开示结束后,维沙卡与五百名侍女都证得入流果。于是双亲雇请一队婆罗门,到全国各地寻找符合这些严格条件的女孩。听到她的骏马在半夜生小马,维沙卡立即与侍女手持火炬赶到马厩,给马匹一切所需的最大关心与照顾。
佛陀生气 凡人很容易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佛陀听后非常生气,连夜...大众,开示对于长老应有的尊敬。对于只知谋一己之利,漠视他人的辛苦、困难,这类的事情,佛陀是会生气的;即使是童心戏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也会生气。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无私无我,但对说谎欺骗别人的事,佛陀是会生气的。佛陀的生气,是从慈悲心出发,而不是从嗔恨心出发,佛心和天下父母心是一样的。
佛陀谈对待 ... 的态度 佛陀回答道:“最好是能避开她们,不要看她们;假使不能避开的话,要像没有看到她们,不要讲话;假若不能不讲话,对她们讲话一定要有纯洁的心,要想到自己已经出家,好像污泥中的莲花,虽然污秽,但莲花毕竟是清静无垢的。...是世间罪恶的渊薮。应该要让身心清静无垢的来生活在其中。见到年老的女人时,要把她们当作母亲来看待;见到年轻的女人时,要把她们当作姐妹来看待。”
16. 变成大鱼的国王 宝座上的佛陀,开口说了:过去,有一个国家,国王贤能干练,量大心慈,几百万的人民在国王仁爱的领导下过着国泰民安的生活。据当时天文学家的预测,这种灾难可能长达十二年之久。于是,国王招集大臣讨论解救的办法。人民虽然生活困苦,但还没有发现饿死的人。当时的国王就是我的前世。佛陀讲到这里,弟子们感动得流下眼泪,并发愿以后要努力勤修,早日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