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漫谈疾病与医药 佛陀的教育金明法师漫谈疾病与医药人有了病,必须找医生,而医生治病,则要用药,所以疾病、医生和药这三样,好像是用一根绳子贯串的三件东西,拉着一件,三件便相联而起。真正懂得药性而会应病与药的是谁,就是医生。人生的病症,千差万别,医生则各别予以适当的处方疗治。佛陀的各别施以对症的良药,为“我空法有”、“万法皆空”与“唯识中道”的教法,这就是所谓“随机说教,应病与药”啊!
《人间菩萨》中元节的故事 人间菩萨证严法师中元节的故事普度是不是超度?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这种普度方式,与佛陀在世时,目犍连设斋供僧的意义完全不同。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
《部派时代》佛陀观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演培法师一绪说大圣释迎牟尼,足佛教创立者,因而被推尊为佛教的教主。不过,佛陀观成为佛教的重要论题,不是指佛世时说的,而是指佛减说的。不用说,这两种佛陀观,从思想上来看,是有很大距离的。“释尊之所以被称为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着不同观感的”。是以,现在略为一论部派时代的佛陀观。因此,必须另外寻求佛陀的精神所在。
《佛陀的教育》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从佛教的观点说,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生而仁爱。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许在家的佛教徒,有正当的夫妇配偶;但是对于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许可的;因为这种邪Y,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伤害社会的风化。上面所说不...生、不偷盗、不邪Y、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种道德行为,在佛教称为“五戒”,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每个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为。
佛陀开示:令相貌美丽好看的传世神方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先来看佛经里的这个典故: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阿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 闽南佛学院一、引言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迷时得来全不费功夫。修学者的目标,志在成佛。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众生如何从生死到达成佛,其过程,《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即佛法身,于众生中隐覆不显……有如来藏,说有生死。”②这里,如来藏道出了与生死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陀——觉者(于晓非) 佛陀——觉者于晓非尊敬的净慧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各位营员:正象刚才明海法师所说的,柏林寺办的这五届夏令营,给了我四次来参加学...机会。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佛陀——觉者》。从佛陀涅盘后,正法流传一千年,然后是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说佛陀是圆满地彻底地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另外一个方面,在我们这个文明史,只有一位佛陀应世,只有他才是圆满地彻底地亲了宇宙人生的真实。
学佛与素食—谛听佛陀的说法 前言(原书的注释部分,因不易网页中排版,故略去。菩萨的心,对於天下苍生的老、病、死、生离死别、求不得等无量众苦,都给以彻底真实的同情。这个没有自私与对立之同体纯真的感情,是天地间最令人神往的美,於此,我的憧憬尤深。为体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殷勤编录本书提醒世人,大地万物皆为友,提昇人与万物的关系,揭示如此广义的友谊,是世间上最自然最合理的情谊。
故道白云(佛陀传记) 七年前,波斯匿王将之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僧团,从此被称之为竹林精舍。戒仪是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主持。缚悉底十分庆幸自己可以成为佛陀僧团的一份子。虽然罗睺罗未受比丘戒,但他对佛陀的教导已有很深的认识。芭娜一望便认出来访者是佛陀。佛陀穿着一件用很多碎布缝合成田状图案的衲衣。佛陀并没有忘记他的承诸。她前一晚经过河畔时,是佛陀告诉她缚悉底将会出家,加入僧团的。其实善生认识佛陀也是在他未证道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