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陀之心(节录)

对於想安顿身心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贴近佛陀本怀的生活佛法书。目录第一部四圣谛第一章进入佛陀之心…………9第四章理解佛陀的教法…………19佛陀并未教导「三苦」/19「三法印」是指无常、无我、涅盘/21以正确的名称指出苦因/22第六章停止、平静、休息、疗愈…………112符合慈悲的谋生之道/112正命是我们的共业/114修习正命即修习正念/115依「正念五学处」而修行/116第三部其他基本佛法119第一章二谛…………

佛陀的沉默:佛陀不回答的十个问题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漫谈本生故事

但是,这些本生故事是产生于佛教以前,而且在印度早就脍炙人口,这确是毫无疑问的。(见同传)这表现了其它人民对佛陀本生故事的亲切爱好的情况。佛往往愉快地演说其因地的生动而有教训意义的本生故事;这一类故事总称为本生经,为十二部经之一。以上是综述多种本生,并以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其它各大小乘经中散说一种乃至数种本生故事的也不在少数。

佛教故事:少女口业

2008年6月5日有一次,佛陀正在精舍中,对诸比丘弟子宣讲真理的时候,从门外走进一位由外道差遣而来破坏佛陀的少女。阿阇世王目睹此情,心惊毛竖,请示佛陀说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呢?”阿阇世王又问道:“佛陀!我不明白,这女子身不犯...盗,只口造妄语之罪,怎么会堕入阿鼻地狱?”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1.问:什么是佛教?‘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佛陀的年代

迄至近世,从各种资料及角度的推论考究,关於佛陀的年代,已有七十多家的异说。宇井氏的学生,中村元博士,近来也依据宇井氏的资料,又用了新的希腊方面史料,考证之后,把佛陀的年代,订正为西元前四六三至三八三年。根据上举各家推论,佛灭当在西元前三百八十多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贫穷之患

贫穷之患佛世时,有位贫困的人生活非常潦倒,虽然想去谋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到狗狼狈的模样,贫穷人不禁心生怜悯,也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和这只狗也差不了多少!「我这么贫穷,家里还有太太、孩子,要拿什么养家?」也因此他一直不敢回家,实在苦不堪言。在艰困中度日,贫穷人心里一直疑惑着:为什么我活得这么辛苦?

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甚至有的时候是如此的凄美壮观,但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蒸发消逝在这个空间而变得无影无踪了。”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

第十四 佛陀品(十八偈)

第十四佛陀品179、佛己治烦恼,无人所能胜,佛智广无边,谁能诱惑佛?180、漏尽无结缚,欲毒难诱使,佛智广无边,谁能诱惑佛?183、停止造诸恶,培育众善行,清净自心意,此乃诸佛教。185、不...与不害,严守于戒律,饮食知节量,寂静处独居,常念于菩提,此乃诸佛教。187、虽于诸天乐,智者无奢求,佛陀圣弟子,乐于灭欲贪。195、礼敬于世尊,诸佛圣弟子,摧伏诸烦恼,超越众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