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死亡的迫近[佛经故事]

第三位修行人鉆入山腹中,想要以这种方式躲避死亡,结果死在山中。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来见佛陀,身上穿的衣服还沾着灰尘,很像刚在外面忙完什么事,没回皇宫换衣服就过来的样子。佛陀曾经为比丘们说了一个比喻,来鼓励人们努力修学佛法。此处的“死神”,应当以“死亡”来理解。死亡,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不能避免的巨大压迫,要彻底地解除这种压迫,只有在佛法中精进修学,以得解脱──灭,也就是不再流转生死。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的王国。净饭王听到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车马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波阁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后续嫁给净饭王的。净饭王举行一次武艺竞赛大会,释迦族的王子们都参加比赛。

赖咤和罗

「我还没有稟报过父母。」赖咤和罗说。不用说,赖咤和罗要想取得父母的同意,那是很不可能的事。几天之后,赖咤和罗用印度最高的礼节,五体投地,并以头面贴着父母之足,然后立起,右绕三匝,便告别了他的父母。然而,赖咤和罗到达家门之时,并未受到俗家的欢迎,他以托钵僧人的姿态,走到他家的门口,家中的人,谁也不理睬他。

法句经故事集

法句经故事集总目录法句经故事集总目录作者介绍11法句经故事集正文121导读122口耳相传的传统123佛陀的慈悲134伟大的经典145佛陀的足迹146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157供养158不同的个性169瞬间开悟1610特殊的能力1611心智成熟无年龄限制1712证悟后马上死亡1713因细微的事故而证悟佛法1714看不见的精灵1815奇迹和宗教1816为何要出家1817阿拉汉果1918关于法句经201

现代人持诵《金刚经》感应集5

在介绍作者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金刚经》。在芸芸众群中,《金刚经》应该被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尤其是当他了解到蒙古人对《金刚经》的崇仰之情,因此通过上师的指导,对这本书落力研究。据悉,释迦牟尼佛在梦中指引,不谙中文的妇女柯珠思,竟可无师自通诵读《金刚经》。她表示,持修《金刚经》後,令她一切都很顺利,生病不用就医也能痊

佛陀的二则感人故事

佛陀之所以被世人尊之为佛,就是因为他无有我心,处处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观机施教,说法度生。[一]佛陀穿针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据说因他贪恋睡眠,白日时时打眠。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佛陀和气地回答。

丑陋和美丽

波斯匿王的王后茉莉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波安罗,她的面貌丑陋,根本不像人类;皮肤粗糙干涩,比树皮还差;而头发又硬又直,和马的尾巴差不多。不久,小公主波安罗长大成人,为了这个丑陋女儿的婚姻大事,波斯匿王秘密命令大臣找来一位家道中落、没有能力娶妻的读书人,把公主赐给他,并为公主建造一座毫华的宫殿,屋中装置七道门,长年上锁封闭,钥匙则交给驸马带在身边。

看看你的福报够吗?

这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受他的供养。这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来赞叹佛陀对波斯匿王的劝勉,并且以自己的前世为例,印证应当趣向于解脱,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报的教说。

重大罪业通过忏悔得以清净的公案四例

刚才说了,只要是凡夫,都会造罪业,但不管是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能清净。意思是,罪业本来是没有功德的,然而,通过忏悔可以令它清净,就是它的功德。因此,无论是违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了密宗三昧耶等,即便是罪业再严重,通过忏悔,也还是能得以清净。但他通过忏悔以后,清净了业障。诸如此类,这种“忏悔”不仅不能清净罪业,反而会助长造业的趋势。

见面却不识

于是婆罗门就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黑指婆罗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把两个花瓶都放下了!”佛陀要黑指婆罗门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心里的执着。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着!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