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须闍哆持戒得宝珠

在这人人忙乱的当头,惟独国王的最小夫人须闍哆平静地看待一切,不仅不随之起舞,更于心中忆念着世尊的法语——「戒,如璎珞妙服,受持八关斋戒者如身着最清净洁白的衣服,仪容端正,令人自然心生恭敬。」须闍哆与世不争的态度和其他人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更是由世间通往出世间的关口,能令持者断生死烦恼而得自在解脱。

五百白鴈听法

忽然间,五百只白鴈出现在僧众面前,并且井然有序地环绕在佛陀身旁。遇害的五百只白鴈,由于曾经听闻佛法而种下善根,所以往生至忉利天成为天人。投生成为天人的五百白鴈,仍惦记着佛陀过去所开示的道理,更深深感念当时听闻善法的因缘。这一天,波斯匿王也来到精舍,他心想:最近为什么都没看见五百只白鴈呢?

黄金乎?毒蛇也!

农人后悔地表示:「之前在田里耕种时,正巧佛陀与阿难尊者到田边经行,因为听到他们说有毒蛇,便走过去探探究竟,才发现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被贪心蒙蔽的我,于是将它据为己有,如今为此入狱,我终于明白黄金真是害人不浅的毒蛇!」笃信佛法的国王听完农人的回答后,知道他已信受佛陀的话语,并忏悔改过,所以不但不要他归还所拾获的黄金,还赐给农人许多财宝,并恢复他自由之身。

如愿临刑求佛出家

一日,如愿因恶行被人控告,遭官府逮捕,结果被判处...。送往刑场受刑之际,巧遇世尊,如愿虔诚地顶礼佛陀,并向佛忏悔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如愿祈求佛陀能怜愍救拔,替他向国王求情,赦免死罪,并且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佛陀答应如愿的请求后,马上派阿难至宫中向波斯匿王陈情。大众比丘见如愿不仅在临死前能值遇世尊,免受刑罚;随佛修行未久,又得道证果,不禁欢喜讚歎。

谁是世第一?

「我师富兰那,才是世间第一。」事奉外道的梵志乙,极力地反驳。「我师富兰那所说的教法,才是世间的真理」,梵志乙用接近嘶吼的声音争辩。消息传到王宫,国王波斯匿王将两位梵志召进宫中,问明原委。「你所信奉的佛陀是否也具有此大神力?」波斯匿王问梵志甲。广场上,早已聚集着成千上万的民众,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谁的老师才是世间第一?」两位梵志依约前来,静待着波斯匿王发号施令。

佛现帝释形化婆罗门

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命令臣民广设佳餚,邀请千百位婆罗门前来应供,并于当中规定大众:自今以后,不得至佛陀所在之处听经闻法。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不敢再去精舍听佛陀开示。悲悯众生的佛陀观察到婆罗门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化身帝释天王,从天而降,莅临婆罗门的聚会。婆罗门们满怀感恩,準备了佳餚美食供佛及僧。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因缘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见佛陀,恭敬礼拜、长跪合掌,劝请佛陀慈悲住世,大转...。大梵天王讚歎佛陀过去捨身求法、利益众生的菩萨愿行,劝请佛陀因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众生的时机已然成熟,请佛住世、大转...。由于大梵天王的劝请,佛陀便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说四谛法,化导众生。至此,佛陀、四谛法、五比丘一时俱有,佛法僧三宝终于出现于世。

须摩供缕 授记作佛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裁缝师,名为须摩。须摩心生欢喜,两步併作一步地来到佛陀面前,将手中新买的缕线,以最至诚的心供养给佛陀。此时阿难请示佛陀:「是什么因缘,让世尊露颜微笑?」佛陀于是将须摩供养缕线,将来必当成佛的因缘告诉大众,诸大比丘听完,心生欢喜,信受奉行。再者,福田当中又以三宝为最胜福田,若能以至诚心、清净心供养三宝,儘管所施之物微薄,当下即是最大功德、最大福报。

童子欢喜以花供佛

这孩子拿着花恭敬地散洒于佛陀身上,剎时,花朵变成花盖,跟随着佛陀移动。小孩子见到这番景象,起大欢喜心,发愿说:「希望以此供花的功德,我未来得成佛,广度一切众生。」孩童发愿毕,佛即微笑,从口中发出五色光芒,绕身三匝后,还从顶入。

讚佛偈因缘

弗沙佛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禅定观察因缘,发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还未纯熟,虽然慈悲但慧解、观行之力仍嫌不足,而与他有缘的众生们,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弥勒菩萨心已纯熟,但他的弟子们得度因缘却多未成熟。弗沙佛决定先助释迦牟尼菩萨一臂之力,因为一人的心容易度化,若是众人之心,便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