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須闍哆持戒得寶珠

當時師子國(今錫蘭)國王聽聞阿育王興隆佛法,便遣使獻上五顆如意寶珠,不僅光彩奪目,亦世間罕見。在這人人忙亂的當頭,惟獨國王的最小夫人須闍哆平靜地看待一切,不僅不隨之起舞,更於心中憶念著世尊的法語——「戒,如瓔珞妙服,受持八關齋戒者如身著最清淨潔白的衣服,儀容端正,令人自然心生恭敬。」須闍哆與世不爭的態度和其他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禮敬佛塔

從前,一位名叫真檀迦膩吒的國王,討平東天竺後,不僅聲威顯赫,亦從中獲得許多財寶。軍隊於回國途中,在一平坦寬闊的地方紮營休息。此時,國王心中非常渴望著佛法的滋潤,見到遠處有一座像佛塔的建築,便立刻帶著千名侍從前往。一行人快要接近塔廟時,國王即下馬步行,並且戴上珍貴的寶冠,以恭敬虔之心禮拜佛塔。見塔如見佛,若能真歸命三寶,心懷恭敬,信受佛法,不僅能積善獲福,亦能與佛之性德相應。

明道療心病

然而,此山山路崎嶇險峻,有五百位盜藏身其中,打劫傷人之事時有所聞,過路商賈莫不心驚膽顫。盜橫行囂張,目無王法,倚恃山高谷峻,肆意害人,阻斷王路,即使國王派兵擒討,仍無法遏止他們的惡行。五百人歡喜無比,進而洗心革面,求受五戒,從此羅閱祇國終得安寧,人民皆大歡喜。

慳貪長者的布施

長者家中門禁森嚴,設有七重圍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特別囑咐守門者不可讓乞丐入內。沒想到,長者在庫房挑了一條差的氈布,拿出來後卻變成上等的毛氈。平時慳吝不捨的長者,一方面想要布施,一方面又捨不下自己的慳貪之心,就這樣猶豫不決、天人交戰許久。擺脫了與慳貪交戰的兩位長者,因施得福,福至心靈,對佛陀的妙法皆心開意解,有所領悟。

黃金賊

對於佛陀這樣的行徑,弟子們心裡非常納悶,於是阿難問道:「世尊,我們為何捨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叢呢?」佛陀正色回答:「前方有!走在我們後面的那三人將會被所制伏。」原來,在前方不遠處,有堆黃金遺落於路邊,兄弟三人行經此處,一見到閃閃發亮的黃金,不禁眉開眼笑,樂不可支。為了小心起見,他們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確定沒人看見後,便彎下腰撿拾這些黃金。城外的另兩人也被黃金蒙蔽了良心,決定不顧情義,殺人滅口。

岸樹井藤

很久以前,有個獵人於曠野中被一頭發狂的大象所追逐,獵人驚慌失措地逃命,看到不遠處有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棵大樹,正巧垂著長長的樹根,於是心生一計,奔向井邊,抓住樹根就往井裡跳,才躲過了大象的追逐。原來有兩隻一黑一白的老鼠,正在啃齧著樹根,樹根隨時都可能斷裂;而井邊四周又有四條毒蛇,不時地向他吐信,準備伺機攻擊;不但如此,井底還盤踞著一條毒龍,正等著他跌落,一飽口福。

佛為病比丘洗浴

佛陀時代,有一個國家名為「賢提」,當時有位年老比丘因長期臥病,不僅身體枯瘦、形容憔悴,甚至因無人看顧而污穢不堪,散發出陣陣惡臭。但是,佛陀卻請比丘們輪流進去探視,並且請人熬煮稀飯給病比丘食用。萬萬沒有想到,為三界共尊的佛陀,竟然請帝釋天王取來香湯,親自為病比丘洗浴身體。世尊為病比丘洗浴的事情立刻傳遍各地,國王大臣、諸天鬼神們紛紛前來求見佛陀。

善惡果存乎一念間

隔天清晨,一商隊車路過,而慘遭碾斃。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1——雙要品第九》省思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召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感得的是...的法界,易招感諸事不順遂。所謂「萬法唯心造」,一切境界,無非是這念心所造作出來的結果。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不起惡念、妄想,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成就。

佛說真吉祥

一天,弟子們相約至恆河邊討論各國的吉祥物,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激辯不已,最後還是無法得到結論,於是決定向他們的師父請益。而其他在場的聽眾,也都領悟佛法大意,獲得正法眼藏。真正的吉祥不是向外攀求,而是在這念心中,因為善念是天堂,心地光明是淨土,這念心才是真正安身立命之所。眾生若能樂信正法,受持五戒、十善,並且歸於中道實相,那才是真正的富貴與吉祥。

樹神度婆羅門

途中,五百婆羅門經過一浩渺無邊的沼澤,但見水氣氤氳,白霧茫茫,因不辨東西而迷失了方向。婆羅門心懷恐懼,深怕因飢渴困頓而共死於荒澤中,於是放聲大哭。美音長者素來敬重修道之人,生性仁慈又好布施,遂留婆羅門於自家中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