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不肯脫帽聽法的國王

結果,國王因頭髮稀少,又長了膿瘡,所以仗著自己的權勢,裹著頭巾、穿著鞋子,就想要進去聽法。國王粗聲地告訴比丘:「趕快為我說法!」比丘回答;「佛陀教敕,開示時若有人不肯脫鞋,不可為其說法。」國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忍下瞋心來把鞋脫了。

生氣的烏龜

現今社會,人與人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才能成就所有的事,所以對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恩。《憨山大師勸世文》言:「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時時堅住正念,面對各種不同的境界,心不隨境轉,將和諧的心帶到家庭、職場,就能影響周遭的人,所處的地方就是一片清淨之地。

鸚鵡請佛一宿住

這時,鸚鵡王遙見佛陀一行走來,立即飛到空中,迎上前去,請求佛陀:「懇請世尊及比丘們慈悲愍念,能接受到我林中住宿一晚的邀請。」佛見鸚鵡王懇切祈請,便答應其邀請。鸚鵡王知道佛已許可,便飛回林中,告訴鸚鵡群前去迎接。次日清早,佛陀便離開森林,繼續向王舍城前進,鸚鵡們則在空中一路護送。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懷

過去,波斯匿王與阿闍世王兩軍交戰,二國戰力相當,但最後波斯匿王大破敵軍,生擒了阿闍世王。波斯匿王打了勝仗後,讓阿闍世王與自己同乘一車,來到當時佛陀所在的祇園精舍。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省思慈悲是一種自利利他之行,對他人寬恕就是在為過去解冤釋結、為今世廣結善緣、爲未來累積福德。世間一切法皆不離因果法則,行善必得善果,以牙還牙終必得不如意果。

行善敬長的功德

有一天,佛在毘舍離獼猴岸邊的大講堂中說法。當時有一位名叫摩訶離的貴族來到講堂中,恭敬地頂禮世尊後,退坐在一旁。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省思古人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並不只是讓他們能衣食無缺而已,孔子說:「大孝尊其,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除了三餐溫飽、還需言語溫和、態度柔軟,這才是真正能令父母心生歡喜者。若更能揚名天下以顯父母,是名大孝。

斷欲精進魔生惱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不久,魔王便起了妨礙佛陀弘法的念頭,於是立即前去佛陀所在。雖然魔王已知佛陀斷欲無求,超越魔的境界,不過因為女兒們的堅持,所以也只好隨她們去。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面對外境的種種誘惑,只要還有一點心動,就容易隨波逐流、玩物喪志。

因地恭敬的殊勝果報

天人至心頂禮後,佛陀告訴他:「你因廣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種種五欲之樂,得安穩自在的果報。」天人表示:「世尊,我雖處天上,仍時感憂苦。因為我過去世對父母、師長、僧眾、婆羅門雖心存忠孝、恭敬,卻未能殷勤禮拜、送往迎來,所以今世善果太少,不如其他天人,因此常自責過去修行未盡圓滿。」第二位天人的容貌、光明及眷屬,比第一位天人更勝十倍。

大善之人必行施

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頂禮佛陀之後向佛說道:「世尊啊!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南,家裡非常有錢,幾乎可以稱作巨富了。」佛陀聽到這裡,便問國王:「為什麼能稱為巨富呢?」波斯匿王回答:「因為這位長者的家裡有數千萬億無法計算的金銀珍寶,更不用說其他的財產了。但非常奇怪,這位長者雖然富有,但衣食卻令人難以置信地簡陋。舉例來說,他吃的是糟米雜糠的粗食,煮菜時還混雜了一堆薑片在裡面,不但如此,還吝嗇到

心定降魔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二》省思古德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能照見萬法實相的智慧,由禪定而生,若能時時安禪靜慮,攝心在定,則能不為境界所轉,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平靜以對,不與之相應。寂靜無染的心,自然能生出大無畏精神。

船筏譬喻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開示,為比丘說船筏之譬喻,告訴大眾要用心思惟,謹記在心,比丘們皆恭敬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