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無著得道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省思《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出家離俗染,精進不放逸,只此一念到底,即能遠離生死流,入涅槃海。

惡口過患

一天,佛陀為大眾開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緣。一切大眾聞佛說法,歡喜奉行,作禮而去。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省思古德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又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想想不經意的一次惡口,會有多大的影響!所以「謹言慎行」是最好的修身之法,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僅能免除許多是非,亦能從中觀照自己的心念,轉惡成善,如此人生必定光明無限。

慈力伏象除厄本生緣

提婆達多雖已隨佛出家,仍不改嫉妒及喜好名聞利養的惡習,雖然能夠讀誦的經典不可勝數,卻無法免除墮入阿鼻地獄的罪報。就在這險象環生的一刻,佛陀舉起右手,以慈悲力從五指當中分別幻化出五頭獅子,當獅子一開口哮吼時,五百頭醉象頓時停止瘋狂的舉動,在場者見到這一幕莫不驚歎佛陀的神力。阿闍世王得知此事,立刻前往迎接,並請佛上座。

攝諸根,得離苦

一日,佛陀於入城托缽的途中,在祠廟邊遇到一位內心起了貪念的比丘,佛陀告訴他:「比丘!你種下的苦子極為鄙穢。所謂諸根惡漏,有漏汁處,必有蠅集。」比丘一聽,明白佛陀已識其心念,於是升起敬畏之心,趕緊匆忙離去。佛陀回到鹿野園苑後,告訴比丘們今天所遇到的事。如能從言行中反觀自照,藉由持守戒律,以攝諸根,散亂之心即能消止。

老少俱死

當時,娑掃國城中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與一名年僅七歲的長者子往生,兩家人同時送喪,舉著五彩的幡旗,婦女、小孩們全都披頭散髮,親戚們啼哭悲泣,場面哀痛不已。典故摘自《佛說義足經卷上》省思無常是宇宙萬象的定則,認清無常,才能由貪戀、愛著中出離,不再虛受身心的生死流轉大苦。

善擇正法

當摩竭提國的頻婆娑羅王得知佛陀來到善住天寺祠祀林中的消息,立刻帶領上萬的車馬與數千萬的婆羅門前往拜見佛陀。頻婆娑羅王等人恭敬頂禮佛陀後,便各自就座。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一》省思佛陀出世,宣說正法,引領眾生遠離苦海,得究竟大樂,這是佛陀濟世本懷。所以欲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應依循大善知識的教導,如同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所提示,若能時時以智慧心來選擇真實法,如法修行,就能有所成就。

盡信解脫的迦旃延比丘尼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及時修行

一日,有一婆羅門來到精舍請示佛陀:「佛陀啊!請問未來世中會有多少佛出現於世?」佛陀告訴婆羅門:「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婆羅門聽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到時我可隨諸佛修諸梵行。」於是婆羅門心生歡喜,起坐離去。婆羅門出家受具足戒後,獨處靜室,常自思惟離欲寂靜之勝妙安樂,如是精進修行,直至成就阿羅漢果。

淨飯王三禮太子

「真的嗎?佛陀到哪裡了?」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危危顫顫地站了起來,朝思暮想的悉達多太子終於成道回來了,他再也不能夠平靜地坐在第一尊貴的寶座上。在一片和光喜樂中,悅頭檀王率先向前,至頂禮佛陀。佛陀為父王及大眾開示四聖諦義,國王當下即心開意解,與族人一齊求受三皈五戒,種下法喜得度的因緣。所以佛陀父子相會是親情的昇華,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福報,故淨飯王當下得度,亦讓族人種下得度的殊勝因緣。

舌燦蓮花無量功德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栴檀居士看著所有國王離去後,便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向世尊說:「今日國王們贈我七件寶衣,希望世尊能接受我這七件寶衣的供養。」於是佛陀慈悲地接受了這七件寶衣,栴檀居士作禮後方才離去。一句話剎那而過,可以是福報、功德,也可以是罪禍、是非。所以我們都應該深切了達,唯柔善之語乃說,以此清淨三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福報、具德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