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 《阿含经》中的佛陀释法向内容提要:由《长》、《中》、《杂》、《增一》四部《阿含经》组成的“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其中对佛陀在生活、修行,弘化以及与各大思潮,大乘经典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概括。而这整个化世间的思想都贯穿和反映在四部《阿含经》中。
9.久离恐怖的佛陀 009.久离恐怖的佛陀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这时,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知道佛陀在屋外经行,于是变化出一座毘琉璃宝塔,带着去拜见佛陀,以表示对佛陀的崇敬。因此推断本则故事发生的时间,以佛陀成佛后十二到二十年的八年间最有可能。其实不只解脱的圣者,即使是刚入圣者之流的「初果」者,就能自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所以佛陀会说他已「久离恐怖」了。
梦参老和尚:向佛陀学习(2)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教导我们要忍,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这个忍并不是表示我们没有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在让他的时候是在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这种智慧。因为他所说的话,他所做的事,是告诉我们明白的道路,我们照着他的道路走,不会错的,这就是从发菩提心到证得菩提果的方便道。
阿含经简介 阿含经简介 【释名】 阿含经(梵Āgama sutras),是北传初期印度佛教经典的总名,分四部:增一阿含(梵Ekottarāgama)、长阿含(梵Dīrghāgama)、中阿含(梵Madhyamāgama )、杂阿含(梵Saṃyuktāgama)。阿含,梵语Āga...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略注阿罗汉者,小乘之极果。难提密多罗者,此云庆有。显扬,对法等诸论。师立量明大乘唯识之义,无一人能致难者。以贞观十九年返至长安,以所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献于朝。事迹详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大唐西域记》等。释迦如来因地为大商主之名。有阿罗汉名难提密多罗,具八解脱、三明六通、无诤愿智、边际定等。尊者为阿罗汉之尊称。
从《阿含经》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 本文试从记录佛陀教化弟子言行的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入手,探讨佛陀德化教育的特质和具体实践,力图为当今被物欲所囿的现代人,指明完善个人和社会道德所应努力的方向。[1]在这里,印顺法师精辟地指出,佛陀创教的本怀,即在于不断地提升人的道德层次,进行完善的德化教育,直至最后成佛。
阿含经故事选(5) >五、经文中,《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经》作「念死」,《增壹阿含第四○品第八经》作「死想」,《杂阿含第七四二经》作「随死念」。>二、依各部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于成佛后第六年,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省亲,就是在本则故事所提到的城南尼拘律树园,为父王说法,后来阿育王曾在这里建塔与僧院纪念。在这些堂兄弟中,尊者阿那律陀就是故事中这位摩诃男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