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含经简介

  【释名】

  阿含经(梵Āgama sutras),是北传初期印度佛教经典的总名,分四部:增一阿含(梵Ekottarāgama)、长阿含(梵Dīrghāgama)、中阿含(梵Madhyamāgama )、杂阿含(梵Saṃyuktāgama)。阿含,梵语Āgama,音译阿笈摩、阿伽摩等,玄奘(600-664)意译为「传」、「来」,《瑜伽师地论》卷85︰「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我国古译阿含为「趣」与「归」。如:晋代道安(312-385),解为「秦言趣无」。另据僧肇(384-414)《长阿含经序》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长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善见律毗婆沙》卷1说:「容受聚集义名阿含。」

  《翻译名义集》卷4:「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即言教也。唯识论云: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法华论解其智慧门为说阿含义甚深。涉法师云:阿含此云传,所说义。是则大小二教,通号阿含。」

  由是可归纳为:阿含是佛陀师弟相传而来的道理,是无比法,是万法的渊府与归宿。阿含有四: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及杂阿含;属「声闻乘」、「小乘教」。阿含经,亦通大小乘教。换言之,阿含是大乘的基础教义。

  【翻译与版本】

  《长阿含经》:共22卷,后秦弘始15年(413)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约4-5世纪)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约4世纪)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

  《中阿含经》:60卷,苻秦建元20年(384)由昙摩难提译出,东晋隆安2年(398)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杂阿含经》:50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于元嘉20年(443)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另有20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50卷本。

  《增一阿含经》:又称《增壹阿含经》,51卷。最早由苻秦昙摩难提于建元20年(384)诵出,竺佛念翻译汉文,昙嵩笔录。东晋隆安2年(398)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另外,南传巴利三藏中的《尼柯耶》(巴Nikāya)相当于《阿含经》,其中《长部》(巴Dīgha-nikāya)相当于《长阿含》,《中部》(巴Majjhima-nikāya)相当于《中阿含》,《相应部》(巴Saṃyutta-nikāya)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巴Aṅguttara-nikāya)相当于《增一阿含》。(参见【附录】)

  【来由】

  《阿含经》约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初期佛教 [ [1]]以口耳相传传承教法,释迦牟尼(梵Śākyamuni,公元前565-486)涅槃之后,其佛典历四次结集,阿含是在第一次结集[ [2] ]时由阿难(梵Ānanda)诵出,到第二结集以后才实际编成,据《瑜伽师地论》卷85所载,四《阿含》应是以《杂阿含》为根本,而《中阿含》、《长阿含》和《增一阿含》次第成立。但现存四《阿含》的汉译本所属部派实各不相同,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陆续由梵译汉,《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长阿含》其次,《杂阿含》最后译出,不过梵本皆已散佚,近年仅在新疆发现10余种零星断简。此外,从后汉到北宋尚有130余种各经的单本被译出。

  四《阿含》编纂是以宗趣和篇幅为据。其中,篇幅以《杂阿含》最短,《中阿含》中等,《长阿含》最长,而《增一阿含》是逐次递增的汇收一至十一法数者,所以篇幅长短不拘。其编辑的原则和目的,《杂阿含》是将甚深法义按次第分门别类地汇整结集;《中阿含》是对某主题再进一步分别抉择;《长阿含》介绍佛陀、天、魔、梵等主题;《增一阿含》是以教化弟子,启发出世善为主题。

  【内容】

  一、长阿含经: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二、杂阿含: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本,与对应巴利本《杂尼迦耶》(巴利语:saṃyuttanikāya)一起,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

  三、增一阿含: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四、中阿含: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法云《翻译名义集》卷4: 「小乘中别开四部:谓《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破邪见;三《中阿含》明诸深义;四《杂阿含》明诸禅法。以四阿含为转法轮,设教之首,别得其名。(契)嵩辅教编,由昧通别犹豫不决,其词则枝(枝蔓芜杂)。 」此说明四阿含经的内涵,各有要旨。

  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还涉及印度社会风俗等内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后为部派佛教 [ [3] ]各部派所宗。

  兹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现存1359篇经文,乃佛陀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现代学者根据《瑜伽师地论》有关记载将其归纳为七诵:「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佛所说诵」、 「弟子所说诵」和「八众诵」等。

  南传佛教的觉音(Buddhaghosa,约5世纪)三藏,四部注释,《长部》注名「吉祥悦意」,《中部》注名「破斥犹豫」,《相应(即「杂」)部》注名「显扬真义」,《增支部》注名「满足希求」。四部注的名称,显然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关,如「显扬真义」与第一义悉檀,「破斥犹豫」与对治悉檀,「满足希求」与各各为人(生善)悉檀,「吉祥悦意」与世界悉檀。

  总之,《阿含经》是佛教早期结集的经典,以此得见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的佛法实况,犹如其思想言行录,深具历史意义。其中教授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部派思想、大乘中观与瑜伽教义的渊源。在文献学上具重要意义,是研究《尼柯耶》的中外学者,不能遗漏的校勘文献之一。

阿含经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厉风】的意思是什么?【厉风】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厉风lìfēng1.大风;烈风。中医病名,麻风病。★「厉风」在《汉语大词典》第939页第1卷939★「厉风」在《汉语辞海》的解释参见:厉风厉风的拼音lìfēng厉风是什么意思厉风lìfēng1.大风;烈风。

  2. 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 成语大全

    对混乱的时世感到悲伤;对困苦的人民表示怜悯。

  3. 八阿哥得群臣擁護,為何當不上太子?兩個原因注定康熙決不會立他

    康熙47年,大清朝發生了一件驚動朝野的大事,那就是康熙以圖謀不軌的理由,廢黜了當了多年太子的胤礽。這對胤礽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不過其他皇子卻暗中竊喜,因為一旦太子被廢,就意味着儲君的位置空缺,那么只要好好表現,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人都有可能入主東宮當上太子。由於康熙的子嗣眾多,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熱衷於當太子,但是覬覦皇太子之位的阿哥不在少數,而眾皇子中最具實力的便是八阿哥胤禩。首先他的才干極為出眾,正

  4. 王安石出一绝妙上联,结果成千古绝对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苏轼是政治上的对头。王安石在和苏轼的交往中,曾经出了个绝妙上联刁难他,结果千年来都无人能对得好下联,这句上联也就成了“绝对”。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反对激进,两人在朝廷上就会杠起来。王安石自己也是文学爱好者,对苏轼还是很欣赏。王安石偏保守一些,苏轼就比较洒脱,还有些恃才傲物。至于王安石给他出的那个上联,苏轼一直没想出能对得十分工整的下联。

  5. 和珅的敌人实力如何 竟然能打压他30年之久

    而和珅一生中的三大敌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两位都是杜撰出来的,只有最后一个人才是他真正的敌人,并且还曾欺压了和珅30年之久。不过在和珅手中权力暴涨的同时,他心中的私欲,也是随之膨胀起来。和珅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结党私营,并且聚敛钱财。直至和珅死后,经查出来和珅所聚敛的钱财其数额之巨让人惊叹!>>和珅的第三个敌人,也是他真正上意义上的敌人,便是章佳阿桂。

  6. 累,有时候也是种享受,因为它让生活变得充实-感人的情话

    然而现实中,这两种人最容易被辜负。用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谎言,是会被击破的,而不是能永久掩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7. 迈克尔·波伦在一次改变思想的迷幻之旅中经历了什么?

    这些经历对我们个人或社会有什么帮助?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不确定我是否有过精神上的经历。我是否缺少某种存在或意识的维度?你尝试...作为你在这本书上工作的一部分,我想知道这些经历中最改变你的是什么在采访了几十位曾指导过迷幻旅行的志愿者之后,我变得非常好奇,于是我决定自己要一个。但仍有一些录音“我”在现场,一种无形的,冷静的意识。

  8. 矮子看戏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ǎizǐkànxì【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矮子看戏的故事【例子】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诗论》诗)【近义词】矮人观场【相关】百度“矮子看戏”

  9. 少女千万不要穿紧身内衣

    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少女千万不要穿紧身内衣,束胸对少女的发育和健康有很多害处。束胸时心脏、肺脏和大血管受到压迫,从而影响身体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正常情况下,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动作的协调配合进行,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气体交换,而束胸影响胸式呼吸,使胸部不能充分扩张,肺组织不能充分舒展,吸入空气量减少,以致影响了全身氧气的供应。

  10. 赔饭

    赔饭我出生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上大学后,家里每月只给我60元钱的生活费。杨斌已端着饭盒回来了。杨斌将饭盒一递给我,他们两个又嘻嘻哈哈跑了。这次是张涛追曹昌健,撞掉我饭盒的是曹昌健,赔我饭菜的自然是曹了。原来在前3个月,他们就已经注意到我吃饭时的异常,后来终于发现了我的真相,而且又弄清了我的家庭情况,三人便合计出了一个恰当的“计谋”:轮流赔饭,让我每周打一次牙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