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

[专家点评] 元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专家点评]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厘米。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

[专家点评] 清 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

[专家点评]清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清薄意雕香山九老图田黄随形章,中国嘉德2001年秋季拍卖会拍卖。田黄色泽纯正,温润细腻,包浆润泽。随形取材,以薄意雕法雕刻香山九老图,构图层次清晰,雕刻细腻精湛。印面篆书阳文刻“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诗句,布局严谨,雕刻技法精湛。

[专家点评] 清中期 犀角雕螭柄海水螭纹杯

[专家点评]清中期犀角雕螭柄海水螭纹杯此器以亚洲犀角雕刻而成。此杯雕有九螭,最大的螭紧抓杯口,并咬住杯的口沿,头部刻画精细,毛发细如游丝,目光锐利,螭身与尾部右向,足踏海浪,巧妙地形成一侧杯柄。杯的流部呈弓形,内壁雕一小螭,回首张望,双目炯炯有神,腿爪有力。下部为海水,波涛汹涌,浪花飞溅,两螭仰首欲出。中部三螭相互追逐嬉戏,生动活泼而姿态各异。云雾之中,两螭俯身下探,躬身露齿,作势欲扑,栩栩如生。

[专家点评] 清 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专家点评]清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专家点评] 清 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

[专家点评]清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清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清宫旧藏,长23.5厘米,宽6.8厘米,厚0.7厘米。臂搁长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为主刻划山水人物,构图饱满,纹饰细腻入微。又于半空中、波浪间、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刘海戏蝉等仙人形象。利用竹材纵丝状的肌理营造干湿渲染的效果,并结合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例如波纹的线条颇有立体感,追求工笔画的意境,显示出当时的竹雕留青技法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专家点评] 清中期 犀角雕螭柄花形杯

[专家点评]清中期犀角雕螭柄花形杯这件清中期犀角雕螭柄花形杯,高6.1厘米,口径13.5×9.4厘米。杯色呈棕黄,敞口,束足。杯口雕作一朵重瓣开放的花形,口沿外撇,并浅刻回纹一周为饰。杯柄镂雕成一条上攀的螭龙,螭首平贴于杯的口沿,似为杯中美酒所吸引。杯壁光素,仅有一兽面浮雕于杯的流口下方。此杯即以螭虎装饰为题材,用亚洲犀牛角制成,角质细润光泽,造型虽为仿古形式但又有所创新,纹饰细腻,线条简洁流畅,视之小巧典雅。

[专家点评] 明 牙雕龙纹五峰笔架

[专家点评]明牙雕龙纹五峰笔架明牙雕龙纹五峰笔架,通座高9厘米,底径16-4.5厘米。笔架为圆雕五峰式,架底边深刻水波纹,波涛中双龙盘绕于五峰之间,龙腾水怒。明代中后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艺术中出现大量赏玩器,并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起来。此件龙纹笔架既见刀刻之功,又具雄劲风韵。雕龙蜿蜒盘曲,生动的龙身及龙须、龙嘴均显现出典型的明代风格。

[专家点评] 清 封锡禄竹雕人物笔筒

[专家点评]清封锡禄竹雕人物笔筒清封锡禄竹雕人物笔筒,高15.1厘米,筒径10厘米。笔筒圆体,以去地高浮雕技法表现松溪赏月的情景。溪水边,松荫下,二人并立赏月,旁有一小童负书观望。背面山石下角阴刻隶书:“壬寅五月侣梅居士清玩”及“封锡禄刻赠”款识。笔筒壁去地浮雕,技法熟练,再与阴刻法结合,鲜明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多个层次。笔筒刀法老辣,可见匠师技艺过人之处。

[专家点评] 明晚期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

[专家点评]明晚期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明晚期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高11.9厘米,口径11.3-10.8厘米。笔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视笔筒底如悬斗。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笔筒的口沿处仅刻阴线一周,无其它装饰,岩石的雕凿痕迹也清晰可见。其器虽小而画面境界不俗,在众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专家点评] 清 张步青雕仙槎泛海笔筒

[专家点评]清张步青雕仙槎泛海笔筒这件笔筒高13.7厘米,口径8.5厘米。这件笔筒以留青浅浮雕法刻一仙女手持桑枝乘槎浮于海上,形神兼备,刀法凝练。张步青的这件笔筒技法与张希黄的留青竹刻相似。这件笔筒现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