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

着境见地

西山禅师举“拂子”(拂尘)表示回答,但是学僧不以为然,就去亲近雪峰禅师。学僧到了此时,没有地方蹲着,但拥有了宇宙;肉眼不识拂子,但有慧眼认识了乾坤。一心所悟,一念忏悔,尽乾坤大地都是佛法,所谓拂子举示,终于解也。

珍惜福报

雪峰禅师和同伴三人出外传道。忽然水面上漂来一片青青的菜叶,雪峰禅师一看,心中不悦,向同伴表示不愿意到那户人家投宿,因为他不惜福爱物,这种人大胆粗心,微妙的佛法是流不进他的心田,不值得我们去度化。雪峰禅师感动他对一片菜叶都这么珍爱宝贵,于是欢喜地前往投宿,并且为这户人家讲说禅心妙义。一生的困乏亨通,点点滴滴都是有因有缘的,当怨尤果报时,应当思维,昨日种下的因缘。

覆船生死

雪峰禅师故意幽他一默:“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迥去,你为什么先要覆船呢?”这个学僧不了解雪峰禅师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船禅师对这个学僧说道:“你真愚笨,为什么不说我已超越生死苦海所以才覆船呢?”雪峰禅师给覆船和尚二十棒,自己也甘愿挨二十棒,这个公案至为明显:禅,应该无言说教,所谓言语道断,不应在语言上传来传去,两个人都卖弄了禅,所以各挨二十棒!

雪峰禅师悟道

五代初最有名的禅师中有一个雪峰禅师,他年轻的时候,跟着几个老师,都告诉他说你开悟了。>雪峰禅师一五一十讲起来,说了半天。雪峰禅师这一下子才是真明白了。>后来,五代禅宗的好几支都受到雪峰的影响,直到现在,他的影响相当大。

出家可报父母恩

师备也因为这个因缘接近了佛教,后来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他就发愿出家修行,希望能够报答父母养育的深恩。出家后他崇尚苦行,穿着非常简陋的草鞋、布衣,也吃得很简单,只维系活命。雪峰禅师,看他专心志力于苦行就叫他“备头陀”,两人非常投缘。雪峰禅师常常有意无意的,用言语去点醒他,只是备头陀心存参方之志,从来也不用心去体会雪峰禅师话中的含义,觉得自己的生死大事未明,不知所为何来?

古镜有瑕

有一次,雪峰禅师和三圣禅师同去峨嵋山,看到树上一只猴子跳跃不停。(“无名”者也,旨在破除事相,古镜从何而来?从他两人的对话来看,显然地,雪峰也和三圣一样的知道“话头”重点,但他之所以说“古镜”,说“瑕疵”,乃是为了初学者。唯有这样表达才清楚:明知说“火”,非“真火”也!。

弦外之音

不能会其真情责义,足以表明对方仍在“门槛”外,平庸之辈而已哉。那个和尚不知雪峰谈些甚么,便回去把经过告诉给覆船禅师。由此看来,覆船的见地偏于超越性,而雪峰却偏于内在性,似乎彼此各欠“圆融”,因此之故各打“二十棒”!

不是你的话

“请您帮我带几句话给雪峰禅师,但不要说是我的话。”学僧答不出来,雪峰便推开他,说道:“这不是你的话。”学僧一吓,赶快改口说道:“不是我的话,是庄上从浙江来的一位文偃禅师,教我来说的!”于是,雪峰对大众说道:“你们去庄上迎接五百人的导师吧!”在禅的世界里,真的假不了,假的不会真。悟道的斤两有多少,明眼人怎样也瞒不了的。

机锋无限:禅师的考题——袈裟拖地与寸丝不挂

雪峰禅师见到玄机比丘尼,就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玄机比丘尼回答:“寸丝不挂!”才走了三五步,雪峰禅师又说:“喂,你的袈裟拖在地上了!”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才是禅机!僧回首,师便打云:“大好寸丝不挂!”这里的来访之僧,不再是温州净居玄机比丘尼,而变成了一位比丘。

几则智慧故事

见贤勿慢唐朝时候,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例子。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她住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了这样的想法,她立刻动身去访问大名鼎鼎的雪峰禅师。玄机比丘尼连忙回头看自己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