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文人与禅师的故事

尤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专喜找禅师谈禅论道,彼此往来酬答唱和,留下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公案。以下列举数则,从中可见禅师的智慧,是历代文人能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因素。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不久,韩愈再次拜访大颠禅师,彼此论议往返数次,却仍息不下对佛教的鄙视之心。

昼夜一百八 - 公案100

昼夜一百八韩文公访大颠宝通禅师,问:「和尚年纪多大?」大颠提起数珠说:「懂吗?」韩文公表示不懂,大颠说:「昼夜一百八。」韩文公仍不明白。当时情况可能是韩愈向大颠反应:「我问你多大年纪,你回我昼夜一百八,首座回我叩齿三下,两个答法怎么不一样?」所以大颠学首座叩齿。大颠见韩愈不懂,遂再答:「昼夜一百八。」我日日夜夜都是这个样子的,日日夜夜都是一百八,心境始终一贯。

韩愈与大颠

韩愈无奈,只好又去问大颠。不想此事传了出去,说韩愈与大颠成了好朋友,不会再为难佛法了。韩愈本是坚决的排佛论者,但一见大颠,却不由自主地与之亲近起来,与大颠保持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传为一段佳话,佛教徒也经常引用此事作为佛教僧人风采的证据。按照韩愈的说法,他喜欢的只是大颠本人,而不是整个佛教。因为佛教念珠有一百零八粒之制,大颠说昼夜一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韩愈间的是大颠的年纪,是人的寿数。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

禅诗中的故事远尘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诗人抒情述志或抒发愤懑之作,因此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写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禅诗作为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类别,也不例外。纵观历代禅诗,其中有很多都蕴含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因此灵澈禅师作了这首诗,对韦丹刺史作了善意的调侃。从以上几首禅诗可知,禅诗不仅阐释了佛理禅意,而且还包含广泛的生活内容,与世俗诗歌不同的是,很多禅诗中都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灵山传说(之四)

灵山传说(之四)韩刺史灵山留衣(续上期)传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史虚己以朝佛为名,奉命亲登灵山寺,把韩愈的手书面呈大颠和尚。他十分珍惜和大颠和尚结下的情谊,便特意再登灵山寺,亲向大颠道别。韩愈离开灵山寺,离开潮州城,奉旨到袁州赴任去了。一千多年来,留衣亭成了灵山寺道迹贤踪的标志,作为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韩愈与高僧大颠友好往来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

韩愈与大颠和尚

有一天,韩愈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韩愈问是谁送来的,家丁说是一个和尚。韩愈仔细看,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不由感到惊奇:我才想抠掉他的牙齿,还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呢?韩愈立刻派人四处寻找和尚。韩愈见了和尚以后,才知道他是名气很大的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和他谈了话后,更知道他是个学问很深的人,急忙向他赔礼道歉。

韩愈堕饿鬼道

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误的道路,这个罪过就堕阿鼻地狱。诸位晓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何人不佩服?韩愈现在在哪里?章太炎先生在饿鬼道跟他见过面,跟他在一起谈过。我们要问,韩愈几时能离开饿鬼道?韩愈年轻的时候毁谤佛法,写了不少文字,现在古文里还有「谏迎佛骨表」,只要那一篇文章还在世间,他就离不了鬼身。还好他晚年忏悔,所以没有堕地狱,而是堕在饿鬼道,因此,写文字岂能不谨慎!

因辟佛长婴病苦,革先心出家为僧—印光大师故事

印光大师幼承庭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儒家思传统中,辟斥“异端”,不仅由来己久,而且被看作是儒者的天职,认为非此不足以为圣人之徒。韩愈和欧阳修辟佛是怎么回事呢?韩愈在《谏迎佛骨表》中指责佛教是夷狄之一法,提出五帝、商周帝王长寿、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不是事佛的结果。大师的哥哥因为大师常常生病,所以也没有强迫大师学应试的文章②。山上苦寒,烧饭和打扫卫生都是大师自己来做。

大颠与韩愈

小沙弥闭语不答,却扣齿三下,韩愈如坠五里雾中,又进入谒见大颠禅师,请示开示,禅师也同样扣齿三下,韩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佛法无两般,都是一样的。”韩愈问春秋有多少?

韩愈反对唐高宗迎佛骨的故事

佛祖统纪五十三曰:‘唐高宗诏迎岐州法门寺护国真身塔释迦佛指骨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以金函九重命宣律师送还岐山;肃宗诏迎法门寺佛骨至禁中礼敬,传至诸寺瞻礼;德宗诏迎法门寺佛骨入禁中礼敬,历送京城十寺。世传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安。韩愈上表谏,贬潮州。懿宗诏迎佛骨,三百里间车马不绝,公私音乐仪卫之盛,过于南郊。上降楼而拜。’小编将其中韩愈反唐高宗对迎佛骨的故事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