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灵山传说(之四)

灵山传说(之四)韩刺史灵山留衣(续上期)传说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地处边陲的潮州任刺史。在到达州治那天,下属官吏、全城百姓裁歌载舞,夹道欢迎。韩愈骑着高头骏马,面对簇拥的人群,心情十分激动。这时,一个容貌奇丑的和尚,口露两颗长牙,夹于人群之中,被韩愈一眼瞥见,使他感到大煞风景。他面露厌恶之色,低声地告诉跟随的官员:"这人一定是个恶僧!"跟随的官员理解这位新上司反佛及僧的心情,不禁皆呵呵大笑。次日,韩愈刚升堂办理州务,跟班便呈上一小包东西,禀道:"启禀大人,这东西是昨天那个丑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不由吓了一跳,里面包的,竟是两颗带着血丝的大长牙。他急命跟班传那个和尚进来询问,可是那和尚已飘然无踪了。州吏告诉韩愈说:"禀告大人,这个和尚经常在城内的庵院往来,据说是个善良的云游僧!"韩愈闻言,内心深感不安,负疚地对大家说:"我单凭相貌轻率地给一个人下结论,枉屈了好人,这个教训大家都要记住啊!"他当堂挥笔写了"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送到那和尚常来居住的庵院,以示歉意。于是,僧人便易其庵名为"叩齿庵"。这件事,一直在韩愈的心头萦绕。他虽然崇儒反佛,但现在他觉得对佛门弟子,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有一天,潮阳县尉史虚己因公赴潮州拜见韩刺史。公事办毕之后,韩愈见史县尉颇有才干,便与之闲聊起来。言谈之间,他又提起那天老僧叩齿的事。史县尉果然十分机敏,立即意识到韩刺史对僧人所持的成见似有改变,便试探地谈论起潮阳县灵山禅院住持大颠和尚的一些事迹,如"拔木建庵"、"卓锡取泉"、"袖影化田"等等。韩愈很感兴趣地问道:"大颠和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于是,史虚己便绘声绘色地向他介绍了大颠的生平。原来,大颠和尚,俗姓陈,名宝通,祖籍是河南颍川人氏,先祖随官进入潮州。他从小聪慧勤学,博闻强记,且有辩才,曾云游天下名山大川,参谒高僧名师。早年先后在潮阳县白牛岩、莲花乌岩辟庵修持,晚年又在县西幽岭之下,创建灵山寺。值此朝廷崇佛事盛之际,他独处僻地,耕山种果,自食其力,深居简出,授徒传经,悉心钻研他所崇尚的禅宗佛理……韩愈听罢,大加赞赏地说:"这个大颠和尚,是个不平凡的人!在此佛教盛行之日,他甘居山林,自炼自修,不被事物所侵扰,这正如处桃李艳阳之时,守松柏岁寒之操,这种操守是十分可贵的!我何必计较他是崇儒还是崇佛,你何不请他前来与我相见呢?""大人反佛罹难,天下共知。今天要邀佛门中人前来相见,恐怕人家不能理解。依下官之见,大人宜亲笔修书,备陈诚意,容下官备官船派人前往灵山寺迎请!"史虚己委婉地回答。韩愈认为史县尉的话很有道理,他见贤心切,便立即修书一封,并特意写上"久闻道德,切思见颜"云云。焉知派去的人,却捎回一个"空"字。大颠果然不愿应邀前来,韩愈忖度大颠必定误解他的好意,便另修一书,更恳切地陈叙邀见之诚意。可是大颠对来使避而不见,而且命门徒惠匀佯称"师父云游未归"。韩愈无可奈何。他暗自思量:"长安城内的僧道术士,趋炎附势,逢迎巴结官府唯恐不及,连皇上都听信佛骨能降福消灾而迎入宫禁供养。可是,我两次邀请大颠不就,看来这个和尚不为利惑,不为威服,果非等闲之辈,我须以理激之! 韩愈捋着胡须,略加思索,便提笔写道:"我听说传道不受环境地点的约束,不管崇信那一门学说,在静寂的山林或于繁闹的城镇,依然可以得到传播发挥,根本没有多大差别。大颠禅师,听说您的佛理很宏博,但是你恋守山林,不愿进入闹市,看来你只能在那远离尘世的旷野中自炼自修,这难道便以为深得佛教的要旨了吗?请您枉驾前来吧,你愿意逗留多久就住多久,我是不会勉强你的……"据传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史虚己以朝佛为名,奉命亲登灵山寺,把韩愈的手书面呈大颠和尚。俗语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大颠禅师接受了韩刺史郑重三请的盛意,他叮嘱弟子看守山门,便随史县尉翻山越岭来到海滨,登上官船,不远百里之遥,渡海到潮州府衙会见韩愈。大颠虽然年纪高迈,但道貌岸然,神采丰奕,谈吐机敏。他不但精通佛教经义,而且对儒道百家之言也广有涉猎。两人一见面,大颠立刻给韩愈留下深刻的印象,韩愈则以豪爽惜才的风度给大颠留下好感。他们这次会面,对各自崇仰的学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彼此又谈得十分融洽。韩愈敬佩大颠的博学善辩,能以理自胜。他热情地款待大颠,与其谈经论道,好几天之后,才送他返回灵山寺。却说韩愈在潮州期间,曾数次来潮祭祀海神。这一天,他又率领潮阳县尉史虚己渡海祭大湖之神。事毕之后,史县尉告知韩刺史:"大人曾打算回访大颠禅师,我们越过西面这重山岭便可到达灵山寺。今天何不趁便前往!"韩愈觉得甚有道理,便命随从将船停泊海滨,由史县尉引路,登岸过岭来到灵山寺,拜访大颠禅师。大颠禅师用佛门的礼节款待韩刺史等人,当晚把他们留在寺内安歇。大颠命门徒三平烹茶招待客人。韩愈诚恳地请教大颠和尚:"下官公务繁忙,无暇观阅佛经,为了广增见闻,,禅师何妨将您事佛的要领告诉我!"大颠和尚对佛教禅宗的修炼已登堂入室。他为了显示禅宗的奥妙,便"入定"良久而不答,反而问韩愈:"你懂得其中的奥秘了吗?"韩愈莫名其妙,沉吟不语。其门徒三平见状,故意敲禅床三下。大颠严肃地问道:"你敲床做什么?"三平急忙跪下叩道:"师父之意,乃告韩公,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意思是先以定力平息杂虑,然后依佛理进行修炼,以期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韩愈闻言,若有所悟地说:"和尚门风高峻,下官领会令高徒的启示,明白了你们佛法的要诀了!"大颠禅师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并幽默地与韩愈相视而笑。他们谈经论道,切磋砥砺,无拘无束,感情愈来愈亲密。此后,韩愈与大颠又互相访候,友情与日俱增。元和十四年十月的一天,韩愈忽然接到宪宗皇帝的圣旨,赞扬他在潮州的政绩,并命他闻旨即走马移任袁州刺史。时间十分急促,转眼就要离开潮州了。他十分珍惜和大颠和尚结下的情谊,便特意再登灵山寺,亲向大颠道别。大颠和尚闻言,也禅心大动,他拄着禅杖,沿着寺前小路,恋恋不舍地把韩愈送到山下的小桥边。这时刻,凉风飒飒,马儿嘶鸣,他们两人互致珍重,别情依依。韩愈感慨地脱下身上的二袭官服锦袍,郑重地奉赠大颠禅师作为留念,以寓"依依惜别"之情。韩愈离开灵山寺,离开潮州城,奉旨到袁州赴任去了。大颠禅师奉着官衣,深刻理解韩愈的心意,为志其诚,他特意在留衣赠别的地方,建了一个精致的亭子,把他们交往的事迹,勒石立于亭内,并取名曰"留衣亭"。一千多年来,留衣亭成了灵山寺道迹贤踪的标志,作为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韩愈与高僧大颠友好往来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全文完)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灵山传说(之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3. 王阳明一出山就把刁民横行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心学的强大

    从贵州到江西,这一路王阳明足足行了一个多月。而我们的主角王阳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管了庐陵。不出所料,王阳明第一天上班,在县衙外面击鼓鸣冤的百姓便有黑压压的一大群。但实际上,他们对于王阳明的承诺丝毫不抱希望。做出承诺以后,王阳明派人把庐陵的各种税收单子调了出来,发现这里的杂税多如牛毛,而且大多来历不明。

  4.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5. 历代王朝虽是以儒为政,但杂家才是整个古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当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自然都基于统一的国家制度框架,不过当中的具体执行者却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也都各具其能、各安其职。

  6. 中国人为什么不应该 ... 孔子和商鞅?

    一些中国人经常...孔子,说孔子的思想虚伪、腐朽、落后,看不起女人和劳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等。我们可以...思想落后的当代人,却不能...孔子和商鞅,为什么呢?孔子和商鞅是230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生前是风云人物,改变了当时的历史。今天的人凭什么...家?孔子、商鞅的时代,是中国的婴幼儿时期或者小学阶段。

  7. 孔子最喜欢的年青人是什么样子?

    长者喜欢一个年青人,无过于把他收为女婿。

  8. 且看「 ”坏人”孟子是如何给齐宣王「 ”下套”的

    孟子学有大成后,一直周游列国想要实现自己用「”仁爱「”治国的抱负。但是苦于当时礼崩乐坏,一直都未能如愿。虽然周游的国君一直都认为他说的话是没有错的,但是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采用他的政治思想。孟子说话总是很赋有技巧性,下面来看一下孟子这个”坏人「”是如何给齐宣王”下套「”的。一、你可以是这样的人齐宣王问孟子说:"老先生,你能给我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

  9. 说韩愈不配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人,怕是没读过他19岁的这16字神作

    对于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位置,不少人是不解的,毕竟排在其后的还有王安石、欧阳修和苏轼。

  10. 东周:我有孔子、老子、墨子,西周:我一个子都没,我不要面子吗

    引言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风云变幻的东周时期,在一系列的大变革、大动荡之后,文化思想较西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社会变革产生了不同想法,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了。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子们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以至于后来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相对于平淡的西周,东周就好比是沸腾的水

随机推荐

  1. 人生若寄是什么意思?

    【拼音】rénshēngruòjì【解释】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同“人生如寄”。【出处】晋·陶潜《荣木》诗:“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例子】无【相关】百度“人生若寄”

  2. 胡善祥如何坐上皇后之位 胡善祥的子女

    胡善祥上虞山东济宁,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皇后,生有二女:顺德公主、永清公主。胡皇后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得百姓敬重却不得丈夫喜爱,最终被废为道姑。胡善祥>胡善祥如何坐上皇后>胡善祥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后封为皇太子妃。胡善祥虽为皇后却不受宠,后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其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善祥无过被废的事,百姓们知道都非常同情这位品德高尚的废后。

  3. [专家点评] 鲁侯熙鬲

    [专家点评]鲁侯熙鬲铭文鬲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是用于烹饪的煮食器,大概在商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商代的鬲造型较为简单,文饰也不复杂。西周中期-晚期的鬲则两耳出于肩部呈弯型上竖,称为附耳鬲。还有一种无耳鬲,主要流行与西周晚期,为平沿、平裆。这种鬲流行时间较为长久,一直到明代仍然有此造型的铜器,在宋代官用陶瓷器里也有这种造型。这件鲁侯熙鬲为立耳,分裆深腹袋足,由口沿至裆满饰有地兽面纹,文饰精美。

  4. 清朝满洲人如何取名字?

    取名是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人们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愿望。历史上不同民族有其各不相同的命名习惯,反映着民族文化特征。17世纪的中国满洲人,从居住于东北一隅,到稳固地统治全中国,民族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族人的起名也同时产生变异。人们的名字是在初生或童稚时期,由家长起定,所选择的文字,蕴含了家长的期望。17世纪满人为子孙起的名字有多种含义,兹缕列于次。以动物命名贝勒杜度(Dudu,1597~1624),名字

  5. 梦见洗碗是什么意思 预示近期须提防火灾或烫伤

    不同情况一、梦见洗碗,而且心情很愉快:预示近期会收到好消息,而且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是非常顺利的。孕妇梦见辣椒是什么意思此乃幸福长寿之吉梦

  6. 史上最传奇的女人,征服了世界,却被猫征服

    1、古埃及最后的王朝在人类历史上有四个战神,分别是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但亚历山大战功似乎远远超过其他人。他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20岁登基,十三年横扫欧亚非三洲,四大文明古国他占领了三个,剩下的印度也是因为劳师远征将士疲惫才放弃,要不然也不是对手。对他来说,以少胜多是家常便饭,也是因为他的缘故,让希腊文明成为了主流文明。他33岁得热病而死,留下的大片疆土被手下的三个大将瓜分,其中,托勒密

  7. 首博有一瓷器,距今六百多年,全世界就3只,是专家花80元买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文物是一件瓷器,距今600多年,是景德镇出品的,而且还是景德镇最巅峰时期的瓷器,堪称是国宝,而且这件国宝瓷器在全世界仅仅只有3件,价值绝对是不用多说了,但是谁能想到的是这件国宝瓷器却是文物专家花80块从文物店收回来,你们说是不是很戏剧化?

  8. 卫觊生平事迹 卫觊的后人

    卫觊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著有《魏官仪》《孝经图》等作品。他坐镇关中、让百姓恢复生产,主持制定魏朝的典礼制度,对曹魏政治做出了贡献。卫觊>卫觊生平事迹>卫觊,字伯觎,其名与字的对应当取自“觊觎”一词。>卫觊少年早成,以才学著称。负责镇守关中,为曹操平定中原、底定关中做好准备。>卫觊的后人>卫嗣子瓘: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重臣、书法家,官至太保,擅长草书。

  9. qq中秋节祝福语

    qq中秋节祝福语1、知道吗,食用月饼简称月食,打开包装叫初窥,边上咬一口叫月偏食,中间啃个洞叫月环食,一下子吃完叫月全食,没吃完就叫食剩。中秋来临,祝您事业圆满,家庭团圆。

  10. 【貍膏】的意思是什么?【貍膏】是什么意思?

    古时斗鸡时取以涂抹鸡头,使对方畏怯,从而战胜对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