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述

他因为屠城让其背负了“屠伯”的恶名 为什么刘秀只谴责而不惩罚他呢

平定陇西后,公孙述割据的巴蜀便成为刘秀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障碍。受挫之后,刘秀起用吴汉接任前敌总指挥,统领全军。然而翌日凌晨,延岑决定举城投降。吴汉于是率军占领成都,“安抚吏民”,但三日后突然变脸,族灭公孙述、延岑家族,“放兵大掠,焚述宫室”,生灵为之涂炭。那么,刘秀为什么只谴责而不惩罚呢?>>吴汉屠城让其背负了“屠伯”的恶名,成为其一生的污点,但此举重创了巴蜀反汉势力。

古今第一奇谋《隆中对》,果真不是诸葛亮的原创发明?

说起诸葛亮,那就不能不提他的出山之作《隆中对》,这一极富远见的战略构思不但为当时举步维艰的刘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而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从后人的眼光来看,《隆中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之作。但是,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未出山的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具有远见的战略构思?这是来自于他本人的非凡能力?

李白《朝辞白帝城》中的白帝是谁?原来是刘秀的手下败将?

余秋雨先生幼年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城》时,想当然地在心中把白帝描绘成一位白衣飘飘、忧郁沉静的美男子,后来,当他真的乘船从白帝城经过时,耳边响起的《白帝托孤》的旋律仿佛告诉他白帝并非他心底的那个翩翩少年,而是战败后无比郁闷、临终时苦心托孤的刘备刘皇叔。因白帝城而千古闻名的白帝究竟是谁呢?

刘秀称帝后历经12年之久统一中原,在位32年创光武中兴

至此,东汉的政权,正式建立。与很多开国皇帝历经百战完成统一不同的是,此时刘秀称帝,并没有完成统一,而是仅据有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及山西南部地区,四周都是群雄割据状态。赤眉军灭刘玄更始朝廷赤眉军归降刘秀就在刘秀称帝之际,刘玄的更始朝廷已有三年,正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赤眉军一路历经风雪饥寒,返至汉中地界仅剩五六万人马。刘秀逐鹿中原扫平群雄割据赤眉军被平定,此时刘秀已经南下中原,夺取了洛阳,并定都洛阳。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一代名将,生前蒙冤,死后女儿成了皇后

马援被认为是赵奢的后代,因为秦灭六国后,为避祸而姓马。马援的出生地和早年活动都不在中原,因此他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真正班底。刘秀平定中原后,有二个最大的对手,一是西北的隗嚣,另一个是蜀地的公孙述。实际上公孙述是很看重马援,不然不会出现这一出。马援的牛也是有内涵的,因为他把三家一跑,心里就透亮了,这反映在他与隗嚣的一段对话中。

隗嚣带领跟随着与刘秀彻底决裂为什么又会投靠公孙述?

隗嚣遂与之彻底决裂,转而投靠公孙述。刘秀此举,意在削弱隗嚣集团的力量。最后,对于隗嚣周围的割据势力,尤其是河西窦融集团,出于威胁对方的考虑,刘秀极力结纳这些人。隗嚣组织的进攻均遭刘秀军队的阻击,兵并无利而还。隗嚣的进攻随即遭到刘秀的反击。在熟悉陇右地形者的指点下,刘秀击败隗嚣了,其集团的势力也因此遭到彻底的破坏。

曹操都佩服的战术大师:让敌军输到哭,惊曰“是何神也!”

汉将岑彭曾多次试图夺回荆门,一直没有成功。他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准备大小各种战船数千艘,先对蜀军施以火攻,烧毁了蜀军设在荆门一线的几乎所有浮桥和楼观,使得蜀军大乱,当时溺死者数千人。由于敌军无备,一举破之。如今,岑彭大部汉军竟绕出延岑军后,一举逼近了自己的都城成都,公孙述大为震骇,他以杖击地,哀叹道:“是何神也!”二人虽死,汉军依旧势盛。

“成语大王”刘秀,一生创造成语不停,其中这个曾影响曹操决策!

为了夺回这一陇右要地,隗嚣亲率数万大军攻城。汉军死守,和陇右军队展开激战。为此,陇右诸将牛邯等人在刘秀手下劝诱下,竟有13人集体投降归汉,他们所属的16个县、数万军队也向刘秀投降。其大将王捷,一直坚守戎丘。眼看已经没有实力再和刘秀抗衡,陇右诸将就奉隗嚣小儿子隗纯出降,至此,陇右遂平。>“东帝”刘秀与“西帝”公孙述,即将开始生死对决。

天下未乱蜀先乱,四川动不动就被割据,那么到底被割据多少次呢?

一直以来有句老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后定。大意是指,天下如果发生变乱,蜀地一般都最先被割据。当然这话并不绝对,也有一些情况下,四川并不是最先割据、最后统一的。但是,四川在历史上被枭雄割据次数之多,却实实在在是全国各省区中最多的。一共有多少次呢?遂有司马错率兵吞蜀之举。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引发天下大乱,蜀地官员公孙述乘时而起,占据蜀中自称蜀王。

公孙述是怎么成为皇帝的?他经历了什么

公孙述早期的经历,他成为皇帝的过程是什么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当时公孙述就选了几千人的部队,然后就向东边去了,等公孙述带着部队到了成都的时候,当时的部队已经很多了。当时在这次战役结束了之后,公孙述的名声就打响了。所以公孙述称蜀王的这一个消息之后,就有很多的人来这里投靠他。再到了二十五年,公孙述就在成都宣布自己为皇帝了。>当时公孙述就让延岑当成了大司马,并且封延岑还有田戎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