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振

南明大臣文学家-张煌言

张煌言南明大臣文学家。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张煌言审度形势,分兵出击。张煌言得知郑成功出海,清总督郎廷佐已派水师截断长江,便决定进军鄱阳湖,号召江楚人民进行抗清斗争。

南明首辅-张肯堂

社会评价《明史》记载,张肯堂是此次遇难者中职位最高的鲁王政权官员:东阁大学士。《明史》中还留有与张肯堂同死在舟山城内的二十一位高级官员名单,并记有其中一些官员誓死不屈的事略。张肯堂最初在福建任巡按,明亡后迎接唐王,建立反清政权。张肯堂把参将府让给鲁王居住。张肯堂自缢于雪交亭。张肯堂漂泊半生,死于非难。舟山城破,无凡冒死进入废墟间,收拾张肯堂骸骨,并全力营救被俘的张的孙子张茂滋。

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

鲁王爵位传到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时,已经是第八代。当时,朱寿镛被嗣封为鲁肃王,而朱以海是他的第五个儿子。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南明政权鲁王朱以海铸大明通宝在军事上,虽然鲁监国政权处于抗清前线,却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兵力和财力。驻守在这里的肃虏侯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朱以海进城。

已成定局还是犹可回天——浅谈南明一手并不比清廷差的牌却没打好

读过明、清史的人大概都认为1644年清军入关,特别是次年五月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相继倾覆之后,大局就已经确定。在这之后的南明不过是苟延残喘,等待被最后消灭罢了。日薄西山的明军在明清之际的各种...力量中,满洲贵族的八旗兵毫无疑问是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组织指挥上都是首屈一指。但是,满洲八旗兵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就是他们贫瘠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