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从谂禅师公案 001吃茶去唐代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幼年出家,不久南下参谒南泉普愿,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聪明灵悟,将南宗禅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这些都是源自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
一休和珠光的的对话 村田珠光,日本茶道的鼻祖,他30岁时追随一休禅师参禅,对茶与禅的结合做出了具有历史性的贡献。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传说一日,一休问珠光:“要以怎样的规矩吃茶呢?”珠光默默地捧起自己心爱的茶碗,正准备喝的一刹那,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走到玄关时,一休叫了声:“珠光!”>对村田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一休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予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喝茶,若能喝出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则别有一番不可思议“禅”的意境体会,难怪一休禅师要赞叹、同意珠光的茶道了。>无心之茶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别有一番世界,喝无心茶,悟真滋味。
无心之茶——禅门公案(四)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在人前犯困打瞌睡的毛病,致使在公共场合失态闹出笑话。于是,一休便给他讲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并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珠光沉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看来,日本的茶道,是从赵州的“吃茶去”启蒙,经一休导引,最终在珠光手上给开创完成了。但最为难得的是“无心之茶”。
茶禅渡东瀛 日本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夹山寺为日本茶道视为源头。第一阶段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随缘联姻时,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日本茶道,也就从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为禅茶一味的“美的宗教”。
珠光的茶道 一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去请教医生。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大喝一声,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一休禅师大喜,便将自己珍藏的圆悟克勤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
茶道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
无心之茶 一休禅师知道后也很高兴,就问: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珠光沉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珠光自此开始改革当时流行的书院茶、门茶,将禅的思想导入茶文化,从而创立了日本茶道,成为日本茶道的鼻祖。看来,日本的茶道,是从赵州的“吃茶去”启蒙,经一休导引,最终在珠光手上给开创完成了。但最为难得的是“无心之茶”。
[专家点评] 宋同安窑刻花碗一对 珠光青瓷得名于日本,据传十五世纪日本柔道始祖村田珠光法师喜用此类碗,故日本学者称之为珠光青瓷,今国内亦沿用。宋时因珠光青瓷类瓷器大量出口,故除福建同安窑外,尚有闽南其他的一些窑场,如泉州窑、连江窑、南安窑等等也生产类似的产品,其共同的特点是:青灰胎,胎质较为粗松,施青釉,釉水较稀薄,玻璃质强,泛黄。内壁常以刻花,划花及锥刺等手法作出花卉、动物、蔓草纹等纹饰,间以篦齿状工具锥刺出的篦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