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骈

高骈从一代名将沦为千古罪人,文武兼修不满足

>闲暇之余,高骈犹喜吟诗,他的祖父名为高崇文,一点也不喜欢书文,讨厌案牍之事。高骈则不然,甚喜弄骈文章奏之事。高骈卸下戎装铠甲,在雪前的这一坐,无意中却觅得千古佳句。很显然,两位幕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高骈的影响。这一建议正中高骈下怀,于是托疾不出,严兵保境。岂料这样做,使高骈原先的威望一扫而光,这令他更加无法接受。这时的高骈,因为受吕用之等人的蛊惑,陷于迷茫。朝廷对于高骈,已经彻底失望了。

高骈是什么人?高骈唐朝名将生平简介

高骈为唐宪宗时期名将、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高骈年少时为人严谨,研习兵书。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的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黄巢军入长安时,唐僖宗急调高骈勤王,他不服朝廷节制,并未奉诏出兵。杨行密还未抵达,扬州城陷,高骈被囚,不久被秦彦、毕师铎所...。杨行密闻讯后,命令全军将士为高骈穿孝,大恸三日,后发兵...秦、毕二人。

高骈

高骈,唐朝诗人。咸通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僖宗立,郑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9首。

揭秘晚唐名将高骈与罗城:古代成都规划格局最后的奠基者

今天人们可能对成都的罗城是什么并不大清楚,实际上这是历史上成都城市格局形成的最后一次筑城。修筑罗城的主持者,就是晚唐时镇守西川三年的名将高骈,正因为他对成都和西川的...防御做了大量工作,唐僖宗才会在出现危机以后毫不犹豫前往成都避难。

静海节度使:唐帝国的南部边防,东亚秩序解体安南后续

安南战神静海节度使安南,在唐朝属于六大都护府之一的安南都护府管制。所以独孤损虽然被封为静海节度使,却没有去安南,死在朱温的刀下。虽然杨廷艺成为新一任静海节度使,但是南汉还是对其有重大威胁,故杨廷艺只能臣服南汉,接受南汉名义上的统治。南汉封刘洪操为静海节度使,带领军队开往安南。当唐帝国解体后,这一制度也随之消亡。静海节度使矫公羨被吴权...后,也代表这种名义的归属结束。

将军的夏天和文官的夏天,不一样

唐朝最血腥的将军却写出最温馨的诗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唐柳宗元夏日炎炎,其热难当,在酷暑下受折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纳凉,琢磨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去,去哪里乘凉?高山深谷,水边树下,这都是相对凉快的地方,凉快,主要靠自然环境的改观。文字也能让人生凉。

粟特人为何死于晚唐南诏之战?|安南纪事(三)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说到粟特人,我们首先想象的大多是北方丝绸之路上那一队队穿梭奔忙的商旅。粟特人行商逐利,四海为家,好像16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在中国古代史所谓「”强汉盛唐”时期,出于经商方便考虑,更由于粟特故土——地处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一译作「”善”)河流域遭受...势力侵犯,战火频仍,粟特人越来越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