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自从使用科举制选拔官僚,文化对于做官起到了决定性意义,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尤其是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整个宋朝对武将特别防范,导致武将的地位特别低。相比科举制的缺点,宫崎市定对科举制的优点评价更高,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说到考试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噩梦,很多人参加工作多年都还会梦到回到考场,可见高考对我们影响之深。 考试制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而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又产生过重大影响。 科举的诞生:对抗贵族政治的武器 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的《科举》对中国科举制度有着详细的研究,他认为科举的诞生是皇帝用来对付贵族政治的武器。 魏晋南北朝期间门阀士族势力非常强大,甚至有时比皇帝权力更大,在官僚的选用上,也基本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而且很多官职甚至可以世袭。 隋唐统一以后隋文帝为了打击贵族政治,加强皇帝的权力,开创了科举制,皇帝通过科举制选拔自己的官僚队伍,进而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科举的影响:抑武崇文促和平 科举制产生的影响很多,宫崎市定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 在中国历史早期,军功对于做官意义更大,尤其是秦朝的崛起过程中,汉朝很多重要职位也由是军官担任,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军功对于做官也非常重要。 自从使用科举制选拔官僚,文化对于做官起到了决定性意义,官僚体制开始抑武崇文,尤其是宋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所以整个宋朝对武将特别防范,导致武将的地位特别低。 宫崎市定认为正是官僚体制的抑武崇文导致了唐朝以后,军人对政治的干预能力下降, ... 政变特别少,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长期和平。 科举制的缺点:录取少,易结党 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早期的缺点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录取人数较少,另一个是容易形成党争。 但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录取人数开始膨胀,后来已经供过于求。对于党争,后来科举制出现了殿试,所有进士都是皇帝取的,都是天子门生,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师生和同学形成的党争。 此外,科举失意的人很容易成为政权的反动力量,尤其是王朝末期,比如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我还想补充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科举制对于知识分子的异化,使得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比如范进、孔乙己。 科举制的优点: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相比科举制的缺点,宫崎市定对科举制的优点评价更高,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制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开放性是谁都可以参加科举,只要往上三代都是清白人家,士农工商每个阶层都能参加科举,才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 但是,根据科举人员出身的统计,其实官宦家庭出身的士子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主要是因为科举需要投入的费用非常高,朝廷只负责考试,不负责教育投入,普通家庭是承担不起的。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这可能还与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今天的高考,基本上大部分家庭都能承担费用,但是教育环境在贫富不同家庭中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从古到今,寒门一直都难出贵子。 公平性主要是指科举制中的种种防作弊手段极其严格,而且基本上还是官员问责制,出现问题地方官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其实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是具体怎么考试,包括怎么作弊和反作弊,讲述都非常详细。 但是尽管如此,贿赂和作弊还是防不胜防。 补充:加强统治和革命政党 最后我还想补充两点: 一个是科举制在对付贵族政治中确实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武则天开始使用科举启用了大批寒族来对付贵族势力。 科举确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科举也成为了古代集权统治加强稳定统治的工具,正如唐太宗所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科举制的废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教育的普及,使得大量的知识分子失去了做官谋生的机会,加上工商业欠发达,因此他们开始转向政党,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 再回到当下的高考制度,其实沿袭了科举制度很多缺点,比如应试教育导致的创新精神的缺乏。同时,也继承了一些优点,比如开放性和包容性,相对于来说,高考是一种较为公平的制度,虽然城乡之间和贫富家庭之间都面临着巨大的教育环境差距,如果采用素质教育或者美国式的申请方式,比如要求才艺、社会实践,甚至是家长素质考核,我个人认为寒门只会更难出贵子。
本文标签:寒门再难出贵子高考寒门唐朝历史科举制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