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兰台说史•这片无主之地 为何两个国家都不想要

苏丹总统巴希尔1月17日会见了被召回的苏丹驻埃及大使哈利姆,苏丹方面说其审视了苏丹与埃及关系现状和地区形势,已经指示相关部门解决与埃及关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过去数十年来,多个问题使苏丹与埃及的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其中不仅有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还有边境领土 ... 。 埃及与苏丹在 ... 世界中的位置 自1956年来苏丹独立以来,其就与埃及就北纬22度线附近的哈拉伊卜三角地带的 ... 归属问题争论不休,而这块面积达2万多平方千米的争议领土旁,还有一块既不属于埃及,也不属于苏丹的土地--比尔·泰维勒,两国对此地均无 ... 要求。 虚线画出的灰 ... 域为两国存在争议的哈拉伊布三角与两国都不主张拥有 ... 的比尔·泰维勒(梯形区域)。 比尔·泰维勒是一块位于埃苏边境上的四角梯形区域,面积达2060平方千米,其名在阿语中意为“深水井”,来源于该区域内一口同名水井。比尔·泰维勒境内多荒漠与干谷,土地贫瘠,气候炎热干旱,无人定居,也未勘探出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领土总是多多益善的,埃及与苏丹为何争夺哈拉伊布三角,却都不要比尔·泰维勒呢?这块无主之地(拉丁语:Terra nullius)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尔·泰维勒 埃及入侵苏丹 1820年,埃及赫迪夫(奥斯曼土耳其语,意为总督) ... ·阿里帕夏为了垄断尼罗河流域的奴隶贸易,并寻找埃及工业化所需的矿产资源,借口肃清残余的马穆鲁克势力,挥师南下入侵苏丹。凭借着先进的新式枪炮与欧式战术,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的埃军(仅一万人)在短短四年内奔袭1500千米,击败了数倍于己却仍在使用大刀长矛的苏丹诸政权武装,基本确立了对苏丹中部与北部(包括比尔·泰维勒)的统治。 1840年的 ... ·阿里帕夏画像 随后埃及还进行了多次入侵行动,在1840年攻克苏丹东部的卡萨拉,1855年占领法绍达(在今南苏丹)及其周边的白尼罗河上游地带,1865年进占包括萨瓦金在内的苏丹红海沿岸地区,1870年攻占苏丹最南端的赤道州(在今南苏丹),1874年占领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由此整个苏丹都成了埃及的领土,成了向埃及输送奴隶与资源的殖民地,埃及由此几乎统一了整个尼罗河谷,建立了一个面积近400万平方千米的大国。 浅绿色部分是埃及在1820年至1822年间占领的土地,其中已包括了苏丹的大部分。浅黄色为埃及在1880年前占领的土地。 英国殖民埃及与苏丹 事与愿违,埃及未能完全开发苏丹的煤铁铜等矿产资源,从苏丹捕获大量黑奴送回埃及训练为士兵的计划,也因苏丹奴隶不适应埃及的环境,加之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且疫病横行而最终泡汤,1822年至1823年间捕获的三万名苏丹奴隶,最终竟只有三千名幸存下来。这样一来,埃及费了大功夫征服苏丹,却未能助力埃及的工业化,也没能使埃军战力增强,富国强兵两者皆未实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资源,加之列强压制,埃及近代化进程停滞不前,局势逐渐向埃及不利的方面发展。埃及财政情况逐年恶化,以致于其不得不向英法等列强举债维持 ... 运转,最终债台高筑却无力偿还,只得向英法出让关税制定权、修筑铁路与运河的权利等作为抵押品。这使得埃及被英法从经济上逐步渗透,一步步丧失了经济、军事、内政与外交自 ... ,自1876年起,埃及 ... 更是由英法两国委派的英法公民操纵,成了英法用来剥削埃及资源与其人民财富的傀儡,埃及一步步滑向英国殖民地的深渊。作为埃及的一部分,苏丹也遭受着英国殖民主义的压迫。 埃及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的首批过往船只 重画边界的战争 1881年,再也不堪忍受埃及统治与英国殖民压迫的苏丹民众在自称“马赫迪”(Mahdiy,指 ... 教经典中再度降临世间的救世主)的苏菲派修士长老 ... ·艾哈迈德·本·阿卜杜拉的带领下,发动反对埃及统治与英国殖民的战争,谋求苏丹实现独立。 ... ·艾哈迈德·本·阿卜杜拉 1882年, ... ·艾哈迈德率领的军队于欧拜伊德靠长矛与刀剑,首次战胜了一支由英国人指挥,规模约为7000人的埃军,还缴获了他们的枪炮弹药。 ... ·艾哈迈德的军队此后接连战胜了多支埃军,占领了大片苏丹的土地,建立马赫迪国,几乎切断了苏丹与埃及之间的联系,而英国当局则由于不想再次卷入一场烧钱的战争而迟迟未向苏丹派出增援,还强迫埃及放弃对苏丹的统治,从苏丹撤退。 一幅表现英军与马赫迪军交战的油画 1885年1月底,马赫迪军攻陷了苏丹首府喀土穆,守城的英军少将查理·乔治·戈登身首异处,此后英军与埃军被迫撤出苏丹。1885年6月 ... ·艾哈迈德去世,他的接替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圣战”,至1891年,马赫迪国由此几乎控制了整个苏丹。 虚线为1891年马赫迪国在苏丹的最大控制范围。 1896年,英国发现法国有先借法属索马里兰(今吉布提)控制整个东非,进而染指苏丹,随后顺尼罗河而下,将英国逐出埃及的企图,遂决定先下手为强,抢在法国之前再征服苏丹。埃军最高统帅,英军准将赫伯特·基齐纳指挥埃军与英军水陆并进,依靠火力优势多次击败马赫迪军,最终在1899年肃清了马赫迪国的全部势力,整个苏丹名义上再次由埃及控制,而实质上其已是英国的囊中物了。 两条边界 英国决定让埃及接受英国控制苏丹的事实。但鉴于英国名义上只是以“顾问”的形式向埃及施加影响力(实质上已是直接操纵埃及事务),英国遂“建议”在苏丹创立共管地(Condominium),在此制度下,埃及委任受英国许可的总督治理苏丹,这样英国就与埃及一同治理苏丹了,并且其在苏丹的地位也得以正式化了。 实际上英国只是借共管的幌子直接统治苏丹。英国此举意欲将苏丹从埃及剥离出来,分而治之,逆转埃及统一尼罗河谷的进程,弱化埃及与苏丹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进而削弱同为 ... 国家的两国间的相互认同感,阻止两者统一起来反对英国殖民,巩固英国在两国的影响力。 紧接着就是要确定英埃共管苏丹与埃及的边界。由于埃及与苏丹边境除尼罗河谷外多为荒漠,土地贫瘠,人口较少,因而历史上不存在明确划定的边界,仅按传统习惯进行模糊地分界。鉴于此情况,英国遂于1899年人为划定北纬22度线为埃及与英埃共管苏丹的政治边界,于是埃及和苏丹有了一几乎完全笔直的边界,其西起努比亚沙漠,东至红海,按此边界哈拉伊布三角为埃及领土,比尔·泰维勒为苏丹领土。 虚线画出的灰 ... 域为两国存在争议的哈拉伊布三角与两国都不主张拥有 ... 的比尔·泰维勒(梯形区域)。 但在1902年,考虑到埃苏边境的沿红海的哈拉伊布三角及其周边多为游牧的贝扎人居住,若按1899年划定的政治边界,逐水草而居的贝扎人时常要前往南方的苏丹寻找牧场,势必会频繁跨越埃苏边境,不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由此,英国为了反应埃苏边境部落使用土地的实际情况,又在1902年又划定了一条埃及与英埃共管苏丹之间的行政边界,将哈拉伊布三角划给苏丹管治,而将比尔·泰维勒划给埃及管治。 亚非语系诸语言使用者分布图,蓝色为古实语族,其中就有贝扎人使用的贝扎语。 先后划定的两条边界给埃苏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由于哈拉伊布三角沿海,且蕴藏着石油等矿产资源,因而其成了埃及与苏丹争夺的土地,而面积只有其十分之一的比尔·泰维勒则因其自然条件恶劣且缺少资源,两国都对其毫无兴趣。 比尔·泰维勒 自1956年苏丹独立以来,其一直主张1902年的行政边界为埃苏边界,认为哈拉伊布三角既然划给苏丹进行行政管理,苏丹自然而然就对其拥有 ... 了,而比尔·泰维勒则属于埃及;而埃及则声称1902年的边界只适用于临时行政管理事务,哈拉伊布三角的实际 ... 归属已由1899年的政治划界决定,其无可争辩地属于埃及,而比尔·泰维勒是苏丹的。 这样一来,由于历史认知的不同,两国都选择承认对本国有利的划界,即宣称对价值较高的哈拉伊布三角拥有 ... ,而放弃荒芜的比尔·泰维勒。 如是,比尔·泰维勒被埃及与苏丹抛弃,成了夹在两国之间的无主之地。由于埃及与苏丹关于哈拉伊布三角的领土争端至今悬而未决,使得埃苏边界仍未最终确定,比尔·泰维勒也因此维持着无主之地的地位至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兰台说史•这片无主之地 为何两个国家都不想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兰台说史•就是这块无主之地让摩洛哥与伊朗断了交

    摩洛哥外交部于当地时间5月1日宣布,由于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伊朗向“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提供支持,摩洛哥遂决定正式与伊朗断交,并将关闭其在德黑兰的大使馆,驱逐伊朗驻摩洛哥临时代办,该驱逐令自2日起开始生效。如今伊朗公然支持“西撒人阵”,这无疑戳中了摩洛哥的要害,使得其大动肝火,断然“拉黑”伊朗。这块“无主之地”对摩洛哥又意味着什么呢?

  2. 兰台说史•这片无主之地 为何两个国家都不想要

    苏丹总统巴希尔1月17日会见了被召回的苏丹驻埃及大使哈利姆,苏丹方面说其审视了苏丹与埃及关系现状和地区形势,已经指示相关部门解决与埃及关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领土总是多多益善的,埃及与苏丹为何争夺哈拉伊布三角,却都不要比尔·泰维勒呢?虚线为1891年马赫迪国在苏丹的最大控制范围。两条边界英国决定让埃及接受英国控制苏丹的事实。先后划定的两条边界给埃苏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

随机推荐

  1. 以色列的军力到底有多强?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

    1948年,以色列正式成立,犹太人正式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再过漂泊流浪的日子,正式有了自己的家园。但是以色列了没有像国土那样弱小,相反他很强大。以色列一直是全球无人机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大约占据全球市场的60%,目前能研制无人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而美国的市场占有量低于25%。以色列无人机客户遍布世界各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巴西。来看一看以色列的武器吧,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2. 佛陀PK孔子: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

    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仅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3. 芸芸众生造句

    芸芸众生造句一:在她家乡,她很了不起。

  4. 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仅四个月后就被逮捕处决

    然而仅仅四个月之后,苏联当局就宣布了逮捕贝利亚的消息,不仅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甚至还直接开除了他的党籍。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就会提出疑问了,贝利亚不是已经掌握了苏联的大权吗?实际上,他的危机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早在斯大林执政后期的时候,贝利亚的危机就已经初现端倪。正是由于这些镇压活动,使得贝利亚得到了斯大林极大的肯定。

  5. 中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

    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的世家。“精武体育会”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元甲被商会下毒而死。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

  6. 脂膏不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hīgāobùrùn【解释】比喻为人廉洁,不...。【出处】《东观汉记·孔奋》:“直脂膏中,亦不能润。”【例子】【近义词】脂膏莫润【相关】百度“脂膏不润”

  7. 畏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畏”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畏”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人言可畏——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

  8. 柏林简介 历尽沧桑话柏林

    柏林简介  第一次到欧洲的旅客绝对不会考虑柏林是其中的一站。二十一天欧洲九国游的路线通常也不会经过柏林,而柏林是本世纪声名甚噪的名城,但总不能和伦敦,巴黎,维也纳比肩。历史的悠久,远追不上雅典,罗马,伊斯坦堡,甚至不及其他德国古城如科伦,汉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风景...

  9. 三个媳妇

    有一个员外爷,有三个儿媳妇,一个个伶牙利齿、谈笑风生,旁若无人。有失检点,坏了家风,便想整治一下三个媳妇。一天,员外叫三个媳妇到地里去薅草。三个媳妇知道是公公在整治他们,便一齐在树荫下歇凉。三个媳妇嘻嘻哈哈地走到家门口。

  10. 佛祖和佛教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