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改变东亚局势的战争中, 美国的表现似乎没有英、俄、德、法等国家突出,始终声称奉行「中立」政策,实际上却发挥了其他列强不曾起到的作用。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外交斡旋活动,标榜自己将遵循「不偏不倚」的「中立」,赢得清 *** 信任的同时,却牺牲中国的利益,满足日本侵华的野心,这段时期美国的外交活动是其以后亚洲政策的初步探索与尝试。

  战争之前,「中立」的偏袒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宗藩体制内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美国一直试图破除中朝宗藩关系,彻底打开朝鲜门户,因而支持日本的立场。美国认为,自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以来,清 *** 已经被迫逐渐放弃了一些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权益。相反,由于日本效仿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68年成功进行明治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成为西方国家在亚洲利益诉求的代言人。

  因此,日本促使朝鲜向世界开放,促使清 *** 放弃对朝鲜宗 *** ,保护朝鲜领土和权益等,日本在朝鲜半岛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道义。基于这样的观点,在1894年六七月间,美国赞许日本在朝鲜半岛采取的行动,对清 *** 拒绝日本「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行为却颇有微词:「中国拒绝了日本关于改组朝鲜 *** 的建议,并且自以为是地说:「它虽然对半岛有宗 *** ,却不愿意干涉属国内政—鉴于前十年的历史,这种说法殊令人可笑。」

  对于因中日两国出兵朝鲜所引发的紧张局面, 美国驻朝鲜、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官从一开始就予以密切关注。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将朝鲜出现的紧张局面归咎中国, 声称:「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 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如果中国没有这样做, 日本派来的军队可能就会少许多, 或者不会派遣任何军队。」

  由此可见,关于中日两国有分歧的朝鲜宗主国问题,美国 *** 在情感上明显偏向和支持日本。尽管美国在情感上支持日本,却在政治立场上保持「中立」。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致电驻朝公使西尔,强调在朝鲜中日两军的对峙中,美国应该密切关注两国军队的新动向,但必须坚守「中立国」之原则立场,不可干涉其中。同时,葛礼山又分别致电驻华公使田贝、驻日公使谭恩:美国应该利用与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疏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寻找调解的办法。但是随着日本在朝鲜与清军作战时表现出来的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与同时期美国国内的扩张主义有相似之处,颇得美国赞赏。因此,在朝鲜宗主国立场问题上,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的外交并非是绝对的「不偏不倚」的「中立」,美国在政治立场上保持相对「中立」,在情感上偏向和支持日本。

  战争伊始,力争「单独调停权」

  关于调停,一方面,美国 *** 以保持中立为由,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1894年l0月6日,英国照会美、俄、法、德,建议由各国共同调停甲午战争,但美国并无意参加列国调停。「不能如所请与各国共同调停。」后又多次强调不能参加英国的联合调停,明确美国严守「中立」、不加入英国等西方国家联合调停的立场。美国对清 *** 屡次提出的调停请求,也明确表示「(已)令驻东京美使通于日本」,「告倭 *** ,劝早退兵,勿干韩政」,「除此以外爱莫能助」。

  美国看到在战争中「日本正迅速跻身于东亚的领导地位」,「持有开启东方的钥匙」,而日本在亚洲「不亚于(美国)一个盟友」。美国需要日本这样的国家担当美国在远东侵略的「清道夫」。因此,美国应清 *** 之请,对日本进行「劝告」,只是虚晃一枪而已。然而, 值得指出的是, 美国一方面以奉行所谓的「中立」政策和日本不会发动战争为理由,拒绝在中日间进行斡旋, 另一方面却对日本提出的战争爆发后由美国代为保护在华日本人的请求慨然应允。这只能说明美国 *** 其实已知战争不可避免, 并乐于看到中日交战。

  另一方面, 美国又力图出面单独调停, 操纵和谈。美国之所以不参与英国、俄国等西方国家的联合调停,就是为了争取中日甲午战争单独调停的权力。加之当时日本占有上风,此时出面调停对美国有利。因此,答应依据《天津条约》的相关条款,调停两国之间的战事。但美国一再声称:「美国不能参与其他国家的联合调停,美国只能是唯一的调停者。」

  需要指出的是, 美国决定出面单独调停中日战争, 表面是响应清 *** 的请求, 但实际上更大程度是为日本减轻来自俄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外交压力。获得清 *** 的默许之后,l1月4日,美国确定调停的原则:「中日战事不损害美国在亚洲的政策,我们将秉持公正、友好的中立态度。」6日,美国向清 *** 表示, 「随时可在双方都体面的条件下出面调停,以结束日下的对峙战争」。同时美国也照会日本 *** :「美国总统对日本一向怀有最深笃的善意,若为东方和平,在不损害中日两国双方名誉下尽力调停时,日本 *** 是否同意?」日本意识到由于本国的军需供给等原因,不可能无限期地延长战争,随即表示在停战或谈判时机成熟的时候,美国可以充当中日两国交换意见的中介。

  美国这种一边倒的单独调停,除了为清 *** 和日本 *** 转达信息外,对清朝 *** 都没有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反而在许多方面帮了日本 *** 的忙, 缓解了日本来自欧洲国家联合调解的压力, 为日本继续按计画发动战争、实现侵略要求, 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

  战争期间,保护日本「间谍侨民」

  甲午战争期间,中美之间围绕日本间谍问题进行多次交涉,美国偏袒日本的态度尤为明显。

  战争硝烟蜂起,中日两国相当关注侨民保护事宜。按照国际惯例,两个国家外交关系破裂,发生战争,可委托第三国代为保护侨民之合法权益。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双方都委托美国代为保护侨民。美国偏袒在华日本侨民,对所保护的「日本人」并无严格的定义和区分,致使日本奸细乘虚而入,违背国际法公约,引发了中美之间一系列的日本间谍案的交涉。

  首先是日本间谍石川伍一案。1894 年8月4日,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在天津被捕。

  美国宣称「遇有日本人改装在内地作奸细者」,即「将其解交就近海口,逐其回国,使之不得与内地华民交接,」即「已足以惩罚其作奸细之罪」。暗示清 *** 对日本奸细最重的责罚只能是驱逐出境,因为日本间谍「于中国防泄军纪似亦无大碍」。显然,美国以日本间谍对清 *** 军事备战危害性不大为借口,要求从轻处罚日本间谍,「本仁慈之心, 不因两国失和, 于日本人民恨恶而深绝之可也」 。

  清 *** 当即予以反驳,宣称在中日战争已经正式开始的情况下,「战守机宜,关系慎重」,「日本奸细改装髻发,混迹各处,刺听军情,实与战事大有关碍」。因此,美国提出处理日本奸细的建议,「实不足以惩其作奸之罪,亦与公法不符」。

  8月29日,美国驻华大使田贝直接致电李鸿章,否认石川伍一是日本间谍:「据日本国家称:石川伍一并非奸细,应请中堂开放,送交驻津领事转饬回国。」但清 *** 已然掌握了石川伍一的确凿罪证,9月2O日,石川伍一被解往校场依法枪决。

  其次是上海法租界引渡两名日本间谍的交涉。8月13日,江海关道在上海法租界同福客栈「查有形迹可疑人两名」,并从他们身上搜出关东地图、驻军情况和将领衔名以及暗写字据等。法领事以「倭人现归美保护」,将两名日本奸细「径交美署管押」。清 *** 「查沪关所拿华装倭人二名,既经搜出图据,确系奸细,不在保护之列,按照公法应由中国讯明办理。美保倭民奸细,自不得一律办理,请商饬速交严究。」并要求美驻华公使田贝,迅速转饬其驻上海领事,「速将该倭人二名即交上海道审办。」清 *** 要求引渡两名日本奸细。然而,田贝宣称未接到总领事关于此案件的详细报告,拖延不决。清 *** 一方面积极与美驻华公使、领事交涉,另一方面,通过驻美公使杨儒向美国 *** 施加压力。

  美国 *** 明确表示:「美国公使不能作为另一个国家的官方代表行事,此种官方关系乃美国宪法所不允许」。同时电令「田贝等人速交奸细」。在清 *** 多次努力交涉之下,9月1日,田贝才电饬驻上海领事,将两名日本间谍引渡给清 *** 上海当局。

  尽管在上述日本间谍案的交涉中, 美国驻华外交官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但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还是成功帮助一个名为川烟丈之助的日本间谍逃避清 *** 的拘捕, 安然返回日本。中日开战后, 美国受两国的委托, 代为保护中日两国在对方国家的侨民, 这本符合正常的国际法惯例。然而, 美国在保护侨民时,将保护侨民的对象扩大到在华日本间谍,并对其违背战时公法的间谍行为偏袒和庇护,这就暴露了他们袒护日本的立场。

  在日本间谍案问题上, 尽管美国 *** 的立场与驻华外交官有所区别, 基本信守了中立政策, 但这并不足以整体上否定甲午战争期间美国 *** 的亲日立场。由此可见,美国标榜的「不偏不倚」的「中立」并非「绝对」中立,而是披着「中立」的外衣偏袒日本,怂恿日本为自己火中取栗。

  总之,美国所谓的「中立」、「不持立场」从来不靠谱,在胜负局势还不明朗的局势下,借着「中立」、「不持立场」的外衣,占领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道德高地,实际上是为自己谋得比「选边站」、「持立场」更大的利益。一旦胜负形势明朗,美国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中立」立场,站在获胜一方,为自己谋得战胜国的地位和利益,这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已经体现的十分清楚。

  在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超越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 *** 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 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 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 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甲午战争美国并非中立:屡次保护日本间谍的更多相关文章

  1. ... 连续作战19天,攻占20座城池歼灭马家军1万余人

    1949年7月28日,...第一野战军猛打猛追,终于在固关地区追上马家军骑兵14旅。一野第1军的主攻师和第7军20师前后合击,先外围后中央,占据两侧高地有利地形以火力猛射敌人。激战到下午,终于大部歼灭了青马骑兵14旅及248师1个骑兵团,缴获战马2000多匹。经19天作战,第一野战军歼灭二马军万余人,解放了陇东、陇南重镇平凉、天水及县城20座,割断了二马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继续进迫兰州、西宁、银川的有利态势。

  2.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3.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4. 「说谍」突破伪满的‘钢铁国防线’的 ... 情报战线领导人钟子云

    1934年,上海...中央留守的机构组织遭到...特务机关破坏,满洲省委和哈尔滨特委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加之东北业已沦陷,由上海经哈尔滨、满洲里去苏联的交通线中断。

  5. 曾暴打黄金荣的"民国公子"卢筱嘉,后来结局如何?

    1920年的某晚,彼时的上海滩法国巡捕房华人督查探长,「”通吃”江湖的上海滩大佬黄金荣,正在他为情人露兰春搭建的「”共舞台”里悠闲看戏。却不料突然一队士兵闹哄哄闯入,当场把黄金荣捆了塞车里,直接押到了淞沪护军使何丰林的公馆里。满头雾水的黄金荣,在何公馆地牢里活活关了两天,接着又被拉了出来。然后当着何丰林的面,一个暴怒的公子哥当场啪啪甩了黄金荣两个耳光,外加一声怒喝:「”这是老子还你的”。跺一脚上海

  6.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

    刘建平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刘建平,1948年出生,河北束鹿人。擅长年画、连环画。历任天津市教育局美术编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少儿读物编辑、副总编辑、社长。彩绘连环画《芦荡小英雄》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袭取日寇机枪的战斗中,少年小牛机警地营救了一位受围的八路军同志,又巧妙地把敌人引入芦荡深处伏击圈,终于夺得了日寇机枪,并全歼了这股敌人。故事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

  7.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8.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9. 日军发动最大规模「 ”万岁冲锋”试图刺刀战,美军:我不怕人多

    二战初期日军的...素养完全挑不出毛病,有八路军战士回忆,日本老兵两枪就可以判定射击的位置,第三枪还没打出去,日军的...就已经打过来了。

  10. 达斡尔族创建的第一个省级民族民主革命政权

    达斡尔族创建的第一个省级民族民主革命政权作者沃泽明1945年11月,达斡尔族在政治真空、土匪横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反动政权大举接管东北的时刻,达斡尔族领袖何布台挺身而出,组织嫩江流域各个旗县的达斡尔族代表,以民主议政的方式,正式建立了达斡尔族兴安东署(省)省级政权,确定了辖区范围,设置了省...工作机构。

随机推荐

  1. 如果秦始皇不死,项羽刘邦起义能成功吗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叱吒风云特别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他从前230年至前221年,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山东六国,在三十九岁年富力强之时,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了秦朝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然而,就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四年时间,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便迅速土崩瓦解,分崩离析,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覆亡了。那么,如果秦始皇不死,这里说的

  2. 美国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

     美国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可以算成是一场革命,它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例如天赋人权、生而自由、社会契约论等。可以说,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为美国理直气壮地向英国夺权,提供了思想武器。比较有意思的是,先有思想武器的欧洲,革命来得比美国晚...

  3. 命理分析:什么命格容易得福报

    所以说以上三种人都很难做什么事,更不要说享什么福报了。只是孤傲寡情的特征最终会远离福报。反推,人之福报有三;不燥者不焚,得福报。不冰者不碎,得福报。活泼流动者不积,得福报。综合来看,不燥不寒且不滞者,必得福报。

  4. 翁同龢的翁同龢的生平介绍_翁同龢后人_翁同龢怎么读

    中文名:翁同龢别名:字叔平,号松禅、均斋、瓶笙国籍:中国(清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常熟主要成就:同治、光绪年间书法家第一代表作品:《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同龢–晚清著名的政治家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5. 老吾老:中老年人多进行日光浴,有什么好处?

    日光浴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日光浴,日光浴属于一种干淋浴,如果中老年人身体有缺钙的情况,多进行日光浴能够促进钙质的吸收,与此同时还能补充维生素d,防止身体患上骨软化症。

  6. 义净

    义净西行求法,意在传宏,在那烂陀寺参学时,即已试译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及《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后在东印耽摩梨底及...室利佛逝,续有翻译。义净的撰述,关于律仪方面的有《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法》各一卷。义净在译籍和撰述上介绍了印度当时的综合学风,并表明他对于佛学的认识。

  7.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丰改制有哪些进步方面

    >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原因>宋神宗是元丰改制的全面主持者,正是在宋神宗的强力坚持下,元丰改制才能突破重重阻碍全面开展。宋神宗力推元丰改制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到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冗官现象的弊端不断暴露,而王安石变法的推行,也迫使北宋官职制度作出相应调整。>宋神宗主持元丰改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个人私欲,满足皇帝独裁的愿望。

  8. 老八胤祀的出身并不好 为何能够建立庞大的政治集团呢

    胤祀的出身并不好,为何能够建立庞大的政治集团呢?与这些兄弟们相比,老八胤祀的出身其实很一般。老八逐步组建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主要成员。老八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也根本无法组建这么庞大的集团,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老八效力。其实在经历这次事件之后,老八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老十四是最大的威胁,因为他能够调动20多万大军,存在起兵造反的可能。

  9. 隐身珠

    父亲把脸都挣红了,额上有些汗珠,他正摸出手帕揩汗。>我听说要讲故事,心里非常高兴,父亲的故事比任何东西更能抓住我的心,我忘了山顶上的好景致,我忘了松鼠和山鸟,我连忙跑到父亲面前,就坐在他的脚边,我把一只膀子放在他的膝上,快乐地问道:“你讲长生塔的故事吗?”>父亲摇摇头,吐了一口烟,才说:“还讲长生塔的故事!哪里有许多座长生塔的?长生塔已经倒塌了,你还记住它做什么?”

  10. 于谦巧应对--于谦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擅于对句。主考官虞谦点名时,他躬身站起却不答应。>主考官感到这个小孩很懂礼貌,便随口说出一句对子:“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于谦见主考官如此谦和,没有一点架子,便高高兴兴地思考起下联来了。>片刻之间,一句妙对脱口而出:“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