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章太炎为何会反对孙中山?章太炎生平事迹简介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民国六年(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 ... ,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人物生平>早年时期>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章太炎起初跟从外祖父朱有虔(左卿)学习,自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光绪十六年(1890年),章太炎到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治学 ... 缜密,章太炎受其影响,埋头研究学问,前后一共有八年之久,期间章太炎收获颇大。>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 ... 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听到康有为设立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 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末辞别俞樾,来到上海,担任《时务报》编务。章太炎当时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巵言,陈古则不触时忌。他在《时务报》任职不久,文章也只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都可以被中国所借鉴,并且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发愤为天下雄”。他认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实施政治改革。与此同时,章太炎又编撰《经世报》、《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还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书李鸿章,企求他能把握世界的潮流实行改革。也曾跑到武昌,帮助张之洞办《正学报》,幻想借助他的实力推动维新变法。不久,维新派推动的百日维新夭折,章太炎避地台湾省。他对戊戌六君子的惨遭 ... 戮深表愤慨;对康有为“内不容于谗构”而“见诋于俗儒乡愿者”为之解脱;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专制骄横极为仇恨,“讨之犹可,况数其罪乎?”经历维新新政的破灭,他的“革政”思想较前又有发展。>鼓吹革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天,章太炎东渡日本,在京都、东京等地为反清做准备,并与梁启超等人修好,之后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由梁启超题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等相继发生,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卖国原形暴露无遗,章太炎受到极大震动,从维新梦中醒来。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议会上,他激烈反对改良派提出的“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模糊口号,“宣言脱社,割辫与绝”,撰《解辫发》以明志。对过去设想的“客帝”、“分镇”也进行了纠正,说是“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进而提出:“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 [10] ”接着,章太炎树起反清的旗帜,开始向改良派展开斗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发表《正仇满论》,尖锐批判梁启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章太炎再次被追捕,流亡日本。初住横滨,后入东京,和孙中山结识,他们共同商讨推翻清朝之后的典章制度和中国的土地赋税以至建都问题,《訄书》重印本《相宅》和《定版籍》中,就记录了他俩当时的讨论情况。6月,章太炎返回祖国,为上海广智书局修改他的译文,曾译述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社会学》。他还修改了《訄书》,并立下了编修《中国通史》的志向,认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光绪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3月),章太炎到中国教育会赞助成立的上海爱国社任教。这时,抗法拒俄运动展开,革命形势发展,而康有为却发表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反对革命党公开攻击满族统治者,以为立宪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惨剧,鼓吹光绪帝复辟。章太炎看到后,公开批驳康有为,指出康有为所谓的“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上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他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保吾权位”,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章太炎赞美革命:“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他又为邹容《革命军》撰序,说是“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革命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出狱,中国同盟会派员至沪迎章太炎赴日。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主编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述“平生的历史与近日办事的 ... ”,认为最紧要的是:“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之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之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认为“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了不少政论,基本上是宣扬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在《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中强调:“扫除腥羶,建立民国《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说:“革命大事,不怕不成;中华民国,不怕不立。”由章太炎手撰,以“军 ... ”名义发表的《讨满洲檄》,更明确指出:“自盟而后,为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谕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章太炎在论文中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认为“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于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章太炎在论文中深刻揭露改良派“竞名死利”、“志在千禄”的丑态。并说:“夫其所操技术,岂谓上足以给当世之用,下足以成一家之言耶?汗漫之策论,不可以为成文之法;杂博之记诵,不可以当说经之诂;单篇之文笔,不可以承儒、墨之流;匿采之华辞,不可以备瞽蒙之颂;淫哇之赋咏,不可以瞻国政之违。既失其末,而又不得其本,视经方陶冶之流,犹尚弗及,亦曰以是哗世取宠而已”。指出改良派的“谋立宪”,只能使“豪民得志,苞苴横流,朝有党援,吏依门户,士习嚣竞,民苦骚烦”,表示坚决反对。他还在《民报》上刊发别人批驳《新民丛报》的文章。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的文章,大都针锋相对,文字锐利,“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起,章太炎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宣统元年(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民国之初>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之后,章太炎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口号,主张解散同盟会,并和一些立宪党人在一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聘任章太炎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他不愿常驻南京,返回上海。2月中旬,在讨论建都问题时,章太炎主张建都北京,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则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他依恋旧制度,说“专制非无良规,共和非无粃政”,“政治法律,皆依习惯而成”,主张中央“特建都察院”,“限制元首”,地方“废省存道”,而对代议民主制则表示反对,主张“限制财产”,又以“夺富者之田以与贫民”为“大悖乎理”。>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上台,章太炎幻想袁世凯“厉精法治”,“以厝中夏于泰山磐石之安”。在用人问题上,以为“同盟会人材乏绝,清流不归”。反对“政党内阁”,提出“取清时南方督抚有材名者以充阁员之选”。说什么:“汉之良相,即亡秦之退官;唐之名臣,即败隋之故吏。”主张“循旧贯”,用“老吏将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一些小政团合并,改组为统一党,以后更与民社等并为共和党,推黎元洪为理事长。>袁世凯给了章太炎一个总统府高等顾问的空衔,不久又委任为东三省筹边使,调出北京。章太炎兴致勃勃地跑到东北去“兴办实业”,设东三省筹边使署于长春,拟《东三省实业计划书》,提出“设立三省银行,以圆易吊,使民易知”,并铸造金币。“欲铸金币,又不可不预浚金源,非开办金矿,收买金砂,不足以供鼓铸。又请开浚松花江、辽河,去其淤梗,以利交通”。还拟“组织报馆”,“设会研究”。 [30] 但没有多久,宋教仁遇刺,血的教训使他猛醒过来,他沉痛地《挽宋教仁》:“愿君化彗孛;为我扫幽燕”,开始对袁世凯不信任了。4月,章太炎托事南行。5月,他又亲赴武昌,拜谒了黎元洪,在湖北致电袁世凯,请求免除梁士诒、陈宧、段芝贵、赵秉钧“四凶”的职位。接着,由武汉到了北京,袁世凯设法笼络章太炎。5月25日发令“章炳麟授以勋二位”,“冀以歆动”。6月4日,章太炎离京来沪。而他早先提议在东北筹设实业银行的借款,财政 ... 梁士诒不肯盖章,章太炎“实业计划”落空,感到“大抵 ... 之与我辈,忌疾甚深, ... 亦阻挠,不 ... 亦阻挠”,于是决计“辞差”,“奉身而退”。>>遭袁迫害>民国二年(1913年)4月,章太炎从长春返回上海。7月,孙中山、黄兴举兵武力讨袁,章太炎却不信赖,说什么“讨袁者亦非其人”。 他既 ... 袁世凯“用心阴挚,正与西太后大同”,又说孙中山“与项城一丘之貉”。“谓宜双退袁与孙、黄,改建贤哲,仆则承命”。以为“若为久远计,凡一政党,非有实业为中坚,即有侠士为后应,无此即不足以自树。非实业则费用不给,而 ... 得以利用之矣;非侠士则气势不壮,而 ... 得以威喝之矣以为总统改选,“大抵仍宜推举黄陂,必不肯任,然后求之西林”。“黄陂之廉让,可望责任内阁;西林之果毅,可望廓清贪邪”。黎元洪(黄陂)也好,岑春煊(西林)也好,都是清朝旧官僚,民国新军阀,章太炎对这些人寄以厚望,他已彷徨歧途了。>6月,章太炎与汤国梨结婚。8月,章太炎“冒危入京师”,一方面看到“京邑崎岖,道路以目”,以为“吾虽微末,以一身撄暴人之刃,使天下皆晓然于彼之凶戾,亦何惜此孱形为”,表示不畏 ... ,敢临虎穴;另一方面又以为“共和党势渐扩张,此为可熹”,“连日议员入党者,已增三十人矣,骥老伏枥,志在千里,况吾犹未老耶?”但是,袁世凯对章太炎还是不肯放松,对他加紧迫害,把他软禁起来,梁士诒、赵秉钧等还欲“捏造证据,置章于死”。>民国三年(1914年)1月,章太炎欲乘车离京,为军警所阻。7日,“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仍被监禁。曾决意绝食,“以死争之”,自云:“不死于清廷购捕之时,而死于民国告成之后,吾何言哉!”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被释放。在监禁期间,编成《章氏丛书》初编。>参与护法>民国五年(1916年)6月,章太炎由北京南返。这时,孙中山也在上海,曾两电黎元洪规复约法,尊重国会;章太炎也认为“约法、国会,本民国固有之物,为袁氏所摧残”,主张维护 [37] 。此后,他多次和孙中山一起参加会议,基本主张与孙中山尚相契合。8月,章太炎南赴肇庆,去看望岑春煊,更出游南洋群岛,一直到年末才回国。孙中山致电黎元洪,认为章太炎“硕学卓识,不畏强御,古之良史,无以过之,为事择人,窃谓最当”,推举章为国史馆长。>民国六年(1917年)3月,段祺瑞召集督军团在北京开会,商讨对德宣战。5月7日,国会讨论参战案;10日,段祺瑞组织“公民 ... 团”等,包围国会,殴辱议员。章太炎和孙中山两次致电黎元洪,要求严惩“伪公民犯法乱纪之人”,“严惩暴徒主名”,“勿令势要从旁掣肘”。6月7日,张勋率军北上,与段派集议,电黎“调停须先解散国会”。孙、章联电陆荣廷等南方各省督军、 ... ,指出:“调停战事之人,即主张复辟之人;拥护元首之人,即主张废立之人。”“叛人秉政,则共和遗民必无噍类”。又联名致电陈炯明:“国会为民国之命脉,调和乃借寇之资粮”,“今者群盗鸱张,叛形已著,黄陂与之讲解,实同降伏”。>7月1日,张勋复辟。3日,章太炎与海军总长程璧光等在孙中山的住处秘密商议,筹划反对张勋的复辟举动。接着,与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乘海琛舰由上海启程赴广州,于7月17日抵粤。当有人询以讨逆计划时,章太炎即答以:“余此次偕孙中山来粤,所抱之希望颇大”,“讨逆之举,即为护法而起,惟不违法之人而后可以讨逆”。永丰、同安、豫章三舰抵达黄埔,孙、章一起前往迎迓。广东各界开欢迎海军大会,孙中山、程璧光到会,章太炎亦参加。9月1日,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 ... 大元帅,章太炎任护法军 ... 秘书长,《大元帅就职宣言》就是章太炎起草的。《宣言》中说:“民国根本,扫地无余,犹幸共和大义,浃于人心,举国同声,誓歼元恶”,誓“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此后,因护法军 ... 中派系斗争激烈,章“欲西行”,孙中山劝以“不当先去以失人望”,章太炎表示愿为军 ... 争取外援,到云南联络唐继尧。当他抵达昆明后,多次向唐继尧进言,促唐继尧东下,但唐继尧始终是托故不出。>背孙 ... >民国八年(1919年), ... 运动爆发,工人革命运动日渐发展,章太炎却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民国九年(1920年)11月,湖南通电湘省自治,章太炎随即在北京《益世报》发表《联省自治虚置 ... 议》,认为宜虚置中央 ... ,军政则分于各省督军。接着,又主张使地方权重而中央权轻,各省自治为第一步,联省自治为第二步,联省 ... 为第三步,还必以本省人充军民长官。这种联省自治说,和孙中山的统一主张背道而驰。民国十年(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章太炎以为非法,并以“联合自治不可反对为献”。>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和平统一宣言》,章太炎以为“统一利害,久处南方者自知,若谓借此以缓最高问题,则亦非计”。 [43] 次年1月,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国 ... 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流派,包括“联省自治派”,宣告取消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又系统讲述了三民主义。10日,决定应冯玉祥的电邀,“即日北上”。章太炎对改组后的中国 ... 表示不满,在 ... 右派冯玉祥自由等的怂恿下,发出《护党救国宣言》,“冀以同盟旧人,重行 ... 团体”。不久,冯玉祥自由组织中国 ... 同志俱乐部,章太炎也组织了辛亥革命同志俱乐部,背离孙中山,反对 ... 。>>晚年抗日>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章太炎发出《为上海英租界巡捕惨 ... 学生之通电》。“以为英捕而不治罪,固不足以肃刑章;英捕而果治罪,亦未必足以防后患。惟有责成外交当局,迅速收回租界市政,庶几一劳永逸,民庆再生”。>民国十六年(1927年),章太炎赋诗自述:“见说兴亡事,拿舟望五湖”。晚年在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欲“甄明学术,发扬国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刻《章氏丛书续编》于北平,所收不多,而更纯谨,且不取旧作,当然也无斗争之作,先生遂身衣学术之华衮,粹然成为儒宗”。但是,当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章太炎起来谴责 ... “怯于御乱而勇于内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上见张学良;次年,又与马相伯等联合发表“二老宣言”、“三老宣言”:“对于当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仅作消极之抵抗,同时更应动员全民族积极收复失地、根本消灭伪国”,呼吁抗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宋哲元进行压制。章太炎致电宋哲元:“学生 ... ,事出公诚,纵有加入共党者,但问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12月24日,上海学生北上 ... , ... 加以阻挠,章太炎“对学生爱国运动深表同情。但认 ... 当局,应善为处理,不应贸然加以共产头衔,武力制止”。 ... 学生经过苏州时,又“派代表慰劳,并嘱县长馈食”。他“瞻顾民族之前途,辄中心忉怛而未能自己”,临终前,在《答友人书》中还说:“北平既急,纵令勉力支持,察省必难兼顾。盖非常之时,必以非常之事应之。令共党之在晋北者,其意不过欲北据河套,与苏俄通声势耳。此辈虽多狙诈,然其对于日军,必不肯俯首驯伏明甚”。尽管章太炎不可能对 ... 有真正认识,但他对 ... 的坚持抗战、 ... 的“不抵抗主义”还是觉察的。尽管章太炎晚年的行为也有使人失望之处,却仍保持了爱国主义晚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章太炎为何会反对孙中山?章太炎生平事迹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10.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谁可称为真正的英雄?不多,只有三位

    《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一直以来都是被正面歌颂的对象,他们锄强扶弱,扶危济困,替天行道,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好汉之歌。孙二娘暗害过路头陀只能算好汉,而称不上英雄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松。武松血洗都监府如果连武松这样的好汉都无法入选英雄之列,那梁山好汉中又有谁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一定能够忍辱负重。林冲被发配沧州之际,林娘子前来送行,夫妻两人感情深厚,难分难舍。

随机推荐

  1. 北美最古老的木乃伊揭示了远古 ...

    科学家已经测序了灵穴木乃伊的基因组,这是在北美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木乃伊,还有来自美洲的其他14个远古个体。基因组揭示了木乃伊的美洲土著血统,这使得他的活着的后代能够将他妥善埋葬。美洲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被人类殖民的大陆。新的DNA证据也为早期种群的起源提供了线索,但到目前为止,北美古代遗传物质的样本量还相当小。该部落的遣返请求遭到拒绝,...官员对该人的祖先提出异议。

  2. 入道三宝门

    入道三宝门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禅思禅悟门门皆可入佛道,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 姓中女孩起名大全_姓名测试

    中泽玉中云娜中素玲中秀懿中汐婷中景怡中红红中娟华中振文中翠玉中琴韵中芯怡中燕辉中姝梅中镇玲中秀蓉中悦文中志玲中浦英中娟华中芙怡中琴芳中雅琴中钦颖中玺悦中婧晖中君娥中柔颖中伊莹中莉三中帜莹中秋婵中南娟中博颖中金玲中茹嫣中秀娟中久玉中帮萍中杭丽中燕坤中涵嫣中之瑶中晓梅中馨颖中帅文中秀霏中璐颖中晓萍中琦萍中蓉蓉中婧雨中浩琳中海娟中憬婷中倩茹中丽丽中慧娟中玉文中怡鸣中憬颖中猛悦中召颖中超文中金娥中艳芬中润

  4. 民国连环画《杨娥传》上集「赵宏本 绘|颜梅华 补」

    《杨娥传》讲述:明朝末年,吴三桂引狼入室,清兵消灭了南京的福王朱由菘和福建的唐王朱聿健,分兵三路,进攻贵州、云南,一直攻陷昆明,老百姓妻离子散,受尽战乱的痛苦。昆明有个民间女子杨娥,勇敢而热情,与丈夫张小武,胞弟鹅头一起从军...敌,保卫国土。可是当时明朝的永历帝朱由榔,无心应战,只顾逃命,狼狈退到边境磨盘山中,决定流亡缅甸,而士兵们都知道只有奋勇...敌,才能卫国保家,要是畏缩退避,便是自取灭亡

  5. 恐黑症

    所以,快到天黑时她会把家里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不然天黑之后,她连进屋开灯的勇气都没有。即使这样,如果有东西滚落在床下或家俱下面,她也不敢伸手到黑影里捡,因为她只要一见到...就毛骨悚然。一到没有月亮的晚上,这家人会将一只油灯挂在门外,用来给夜行人照路,免得行人因看不清路而害怕;同时在黑夜里也向路人指示村子的位置。油灯熄灭后,夜行人就会心生恐惧,辨不清方向。如是因如是果,今生她就会患上恐黑症。

  6. 梦见没有见过的人

    周公解梦梦见没有见过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没有见过的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一个秋和一个色是什么成语 | 历史新知网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称上左边一个秋,右边一个色是什么成语平分秋色平分秋色[píngfēnqiūsè]: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8. 印光大师讲故事(1)

    道丕法师的德行感动一时,后来应皇帝诏请,讲经说法,赢得世人的尊重。其事迹见于《宋高僧传》。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各地朝山的禅和,交头接耳谈论玉琳国师,说这种僧人,不但不通佛理,甚至还不如世间圣贤人。印光大师查阅玉琳国师年谱,发现那些流言毫无根据;倒是年谱记载的,谣传者一句也没听过。

  9. 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为何不直接说祖先是刘邦呢?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相对于曹操和孙权,刘备几乎可以说是“草根逆袭”了。就曹操来说,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而就孙权来说,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为自己留下了一帮文臣武将和江东六郡。当然,对于刘备来说,虽然出生...

  10. 经常梦见前男友

    周公解梦经常梦见前男友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经常梦到前男友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